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台灣高校開放招收大陸學生一年以後

發表時間:

2011年,在馬英九政府的推動下,台灣高等院校首次面向大陸學生招生。同年9月首批大陸青年學生九百餘人踏上了台灣這塊既熟悉又陌生、既同根同源又隔閡存疑的土地。陸生赴台成行可以說意味着兩岸關係歷史上又倒下又一個根隔閡對立的籬笆,但是,這項計畫在台灣社會種種疑慮中起步,帶着“三限六不”的羈絆。

特別節目
特別節目 RFI
廣告

今年六月,這些首批大陸大學生將完成第一學年學業,而第二批大陸學生招考工作也已經啟動。如何評價這一年來大陸學生留學台灣的嘗試?台灣社會此前的擔憂是否消散?“三限六不”政策應當如何檢討?我們走訪了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楊景堯先生。

楊景堯教授長期從事兩岸教育研究,近日主持編寫了《大陸學生的台灣夢》一書,請55名大陸學生介紹他們的台灣體驗。

法廣:馬英九政府推行陸生來台政策已經一年。您對過去一年的政策實踐做怎樣的評估?

楊景堯:馬總統2008年就任後,就非常明確地表達要改善兩岸關係,尤其是在兩岸開放高等教育這個項目上,他很具體地指出要同時雙向交流,一方面開放台灣學生去大陸,采認台灣學生的學歷;另一方面歡迎大陸學生到台灣來就學。這是兩岸過去一甲子對立後重要的里程碑,我認為。因為所有經貿往來、觀光、航運,等等,這些都是小事,但是,文化和教育源遠流長,影響深遠。馬總統一旦把這扇門打開了,他以後恐怕就不會再關上了。

不過,如果總結過去四年政策落實的成效或者說績效的話,我個人 客觀地說,我很失望:成效不理想。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講。就與台灣學生去大陸學習有關的大陸學歷采認部分,2011年第一次開始大陸41所院校的學歷采認工作。過去長期以來,很多很多反對人士都說,什麼大陸學歷素質不好,或者數量很大等等,有很多擔心。結果是,2011年開放大陸學歷采認,學士、碩士、博士三級都接受報名,然後教育部甄實,審查論文,全台灣只有8個人通過!我真是非常、非常失望:我們那麼多的努力就只為這8個人啊!講實在話,這成本太高了:朝野對立、陸生三法,加上全台灣的公聽會,還要說服人民接受,辦了多少民調……就為這8個人么?很多台灣學生告訴我,他們很失望,感覺他們對馬總統的期待都落空了。

至於大陸學生來台灣的部分,我們知道,中國大陸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留學生的最大生源國。中國大陸的出國熱潮始終不退,而且,從增幅大、範圍廣、年齡也下降來看,許多跡象顯現出中國大陸出國留學的風氣,我個人認為,台灣要吸收大陸學生是順水推舟,輕而易舉的事。

法廣:在正式啟動開放大陸學生來台灣學習的政策之前,台灣各界有不少擔心。經過一年的實踐,這些擔心是否變成現實?或者已經消除了?台灣社會在過去這一年對大陸學生來台灣學習的感受如何?

楊景堯: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台灣還沒有正式開放陸生來台之前,確實有很多人反對,理由建立在大陸學生可能給台灣帶來的不安和種種不好的負面影響上。實際上,第一點,在開放大陸學位生以前,台灣就已經開放大陸交換生,在某種程度上說,大陸的交換生就已經開始做實驗了,用大陸的說法,就是試點。第二點,我們開放大陸學位生只有一年,實在還不夠做最後定論,說大陸學生來台灣對台灣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這些都言之過早。第三,就我個人的接觸(最近兩三年才接觸到大量的大陸學生),我所聽到的,都是正面(反映)居多。我不是指大陸學生對台灣怎麼想,我是指台灣社會整體對大陸學生的評價,認為不管他們在課業上,還是在待老師、待人接物、禮貌、或者是他們的自我的約束、行為的自我要求……方方面面,到目前為止,我聽到的都是非常肯定的(意見)。其實,當時反對的人,他們反對的理由還沒有出現。他們的理由是這些大陸學生會搶台灣的就業機會,會在台灣打工、排擠台灣學生機會,或者排擠台灣的教育資源,但台灣在開放招收大陸學生來台灣就學之前就已經設立了“三限六不”來卡住大陸學生的權益,所以,基本上,大陸學生來台灣之後,那些人擔心的事有很多在一開始就被法令卡住了,不會發生。第二個時間太短,第三個,我認為,大陸學生來了以後,我們發現,原來有很多機會,其實台灣學生並沒有珍惜。比如一些實習、一些沒有報酬的機會等,我覺得這些反而可以通過大陸學生投射出來,對我們的高等教育是好事。

法廣:還有些人擔心,那些能夠最終從大陸來台灣的學生中,有些人可能是帶着使命來。在您的接觸中,是否注意到這樣的問題?

楊景堯:我研究教育,基本上不會去關心政治,或者情治單位的事。但是,確實是有人擔憂,認為會有一些職業學生帶着使命來。我沒發現,也不知道,但是,我認為懷疑的人,他始終會懷疑。這在學術上叫懷疑論者。(這種人)肯定會有的。但具體有沒有,我沒有辦法替共產黨講話,說絕對沒有。可是,我站在一個老師的立場,站在一個教育學者的立場,我認為不必擔心。作為老師,我一視同仁;作為一個教育學者,我認為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政府,有足夠的信心來面對這一切。他們(大陸)有可能會這樣做。我覺得沒有問題的。我們的高等教育不會因此就瓦解,我們的政府就瓦解,我們的信心就瓦解,我們不會那麼脆弱的。

法廣:陸生來台灣學習現在受限於“三限六不”政策。實行一年以後,馬英九政府提出要全面檢討。您覺得這個政策有沒有必要繼續維持下去?

楊景堯:我在我的部落格里寫了好多文章,我很早就反對“三限六不”,我覺得“三限六不”政策有些規定其實是不必規定的,把它們凸現出來反而增加矛盾。比如說報考公務員,根本不需要凸現。很多國家和地區對於能否擔任公職都有報考的規定,不必刻意把它拉出來規定。還有一些規定,我覺得,是台灣國民黨政府從到台灣以後,就一直維持一種不明確的政府和大學的關係,始終是一種很莫名其妙的中央集權式的關係 政府不放手:大學的學生能不能打工,教育部也要管。我估計,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家這樣做。從這個角度講,這是典型的社會主義國家模式,可台灣又說他不是社會主義國家,而是自由主義國家,要按市場機制,大學生存,如果招不到學生,會自動關閉。這好像又是市場機制的自由主義體制。可事實上不是。所以,“三限六不”凸現出來的是台灣長期以來不願意麵對的真相,那就是,不管藍綠執政,在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問題上,都不願放權。

法廣:台灣的大學這些年來其實每年也接收不少外國留學生,大陸學生只是近幾年的事。對大陸學生實行“三限六不” 是不是顯示的也是兩岸之間的不信任呢?

楊景堯:我想你的這種解釋是時事。“三限六不”政策的制定是凸現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但我覺得台灣如果想進步,也必須走出過去,不能一直停留在過去蔣介石時代的中央集權體制。

法廣:您主持編寫的這本書取名《大陸學生的台灣夢》。為什麼取名“台灣夢”呢?這個夢想是什麼?

楊景堯:取名台灣夢的理由很簡單。在二十世紀,美國給全世界最大的一個貢獻,就是美國夢。其實,美國夢代表的是窮人可以翻身的意義。實際上不是到美國去什麼夢想都會實現,但那是一種夢想,就是很多想法到了美國後就有辦法實現。那是一種憧憬。我取名台灣夢多多少少有點受了上個世紀的影響。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從年輕時開始就有美國夢,這個夢建立在一種非常多元的期待上。好像到了美國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所以,我這本書取名台灣夢是因為我一直覺得這一批從大陸到台灣來求學的學生,他們肯定有自己的故事,夢是不是可以實現,我們不去管,也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只讓我們知道你的故事:你為什麼要來台灣?把你的故事寫下來,或者是你來台灣的所見所聞,這本書其實某種意義上不但是見證兩岸關係的變化,同時也是歷史的記錄,為我們兩岸關係的歷史,留下一個註腳。兩岸開放高等教育究竟對兩岸未來關係產生什麼影響?是大陸向台灣傾斜,還是台灣學生向大陸傾斜,我們不知道。可是,總的來講,這段歷史需要被記住。這是我的初衷。

(註:所謂“三限六不”就是“限制采認大陸高校數量、限制陸生來台總量、限制醫事學歷采認”;和“不加分優待、不影響島內招生名額、不編製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中工作、不得在台就業、不得報考公職”。)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