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金融風暴

金融海嘯十年 港憂新興經濟體觸發信貸風險

今天是金融海嘯爆發十周年,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指出,十年前引發危機的負債問題,至今不減反加,而在先進經濟體以非傳統貨幣政策的情況下,資金大量湧入新興經濟體,一旦市場波動,最終將觸發信貸風險。他呼籲各國須維持貨幣、財政及市場紀律,避免過度借貸,以免危機再現。

百濟神州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歐雷強在香港交易所亮相2018年8月8日
百濟神州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歐雷強在香港交易所亮相2018年8月8日 路透社
廣告

不過,有「基金教父」之稱的雷賢達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表示,雖然近期新興市場貨幣危機越演越烈,財政較弱、外債較多的國家會受到牽連,但相信不會發展成全球危機,亦不會是金融海嘯翻版。
陳德霖昨(13日)天發文回顧十年前的金融海嘯,指全球監管體制在海嘯後已因應信貸過度的肇因作出重大改變,包括落實《巴塞爾協議三》,加強銀行體系的監管,提高銀行應對虧損的能力等。不過,主要工業大國借貸過多的禍因未減,令人憂慮。他指出,全球負債在過去十年不跌反升,例如先進經濟體總債務由07年占生產總值(GDP)的2.42倍升到2.76倍,其中,家庭和企業變化不大,但政府負債則由71%大幅增至108.5%。而個別國家或區域的情況更為明顯:日本由07年的146.2%增至2017年的212.3%、美國同期由60.7%增至99%、歐元區同期由66.7%增至98.6%。

至於新興經濟體,總負債更由2007年佔GDP的120.7%大幅升至2017年的193.6%,升幅接近73個百分點,主要由家庭和企業債務的飆升帶動。
他認為,新興市場負債上升,部分原因是金融服務發展和深化的結果,不一定是壞事,但另一方面,先進經濟體的中央銀行採取非傳統貨幣政策,以持續極低利率和大規模的量化寬鬆,嚴重扭曲資產市場,造成大量資金流向新興市場等地方,隨着新興市場的企業債務迅速飆升,在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增加、美元升值和利率趨升的情況下,一旦市場出現波動,資金煉斷裂,便容易引發信貸風險。

陳德霖總結,香港的抗震能力已因採取多輪措施而有所改善,但在人類貪婪逐利的天性影響下,金融危機還是有可能重現,呼籲大家維持貨幣、財政及市場紀律,避免過度槓桿或借貸。

2008年的金融海嘯,觸發點是大型證券公司雷曼兄弟在9月14日因為得不到資金支持而申請破產,同日,美林證券宣布被美國銀行收購。受這兩宗事件影響,全球股市在接着的一星期暴跌,引發不同銀行出現信貸危機,最終要由政府救市和推出量化寬鬆措施刺激下滑的經濟。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