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今年阿維儂藝術節好戲連台

發表時間:

每年盛夏季節到來的時候,在風和日麗的法國南方戲劇之都阿維儂(Avignon),一年一度的戲劇藝術節又開始了。今年是第65屆;和往年一樣,藝術節將持續整個7月份,從7月6日開幕,一直到7月31日。

夏馬茨的兒童舞劇《孩子》演齣劇照。27個孩子組成的演出隊伍的表演喚起今日人們失去的童真和人性。
夏馬茨的兒童舞劇《孩子》演齣劇照。27個孩子組成的演出隊伍的表演喚起今日人們失去的童真和人性。 AFP
廣告

今年阿維儂藝術節有什麼特色呢?阿維儂藝術節年年鼓勵藝術創新和多樣化,但年年都有不同的側重點,今年的側重點是舞蹈藝術。為此,藝術節組委特別邀請了法國著名舞蹈設計家夏馬茨(Boris Charmatz)擔任本屆藝術節特約藝術家。而獲邀加盟今年阿維儂藝術節的陣容也不小,共有大約70個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其中有不少著名戲劇演員和劇組。

對於細心的觀眾,夏馬茨並不陌生,去年他就已經一度攜《病態舞女》(La Danseuse malade)來過阿維儂劇場。夏馬茨是科班出身的專業舞蹈家,畢業於巴黎歌劇院舞蹈學校和里昂國立音樂舞蹈高等學院。他很早就立志戲劇創新,對實驗戲劇有濃厚興趣;近20年來在編舞方面卓有成就,成為法國劇界現代舞蹈藝術的領軍人物。另外,法國著名演員讓娜•莫羅(Jeanne Moreau)和朱麗葉• 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也是本屆藝術節邀請的嘉賓,她倆將分別在讓•熱內和斯特林堡的劇本中扮演角色。

法國女影星朱麗葉-比諾什在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的劇本《朱莉小姐》里扮演該劇主人公朱莉小姐。
法國女影星朱麗葉-比諾什在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的劇本《朱莉小姐》里扮演該劇主人公朱莉小姐。 AFP PHOTO/GERARD JULIEN

讓娜•莫羅和朱麗葉• 比諾什雖然是電影演員,但她倆也是舞台戲劇的熱心人。因此,今年大家有機會一睹這兩位大牌女星在舞台劇中的豐采。多才多藝的比諾什,1988年曾在巴黎奧德翁(Odéon)劇院演過契訶夫的《海鷗》,今年是她時隔23年重返戲劇舞台,於阿維儂藝術節開幕當天在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的劇本《朱莉小姐》里扮演該劇主人公朱莉小姐,一個孤兒出身、性格複雜、“半是男人,半是女人”的角色。

據藝術節組委介紹,今年阿維儂藝術節共有35台大戲,可以說是大戲連場了;其中22台是創新劇目,這22台創新劇目中,又有15台是專為今年阿維儂藝術節設計和排演的。由於今年藝術節的亮點是舞蹈劇,因此夏馬茨編舞和執導的現代舞《衝突消隱》(Levée des conflits)和兒童舞劇《孩子》(Enfant)自然成為本屆藝術節的開場戲。《衝突消隱》於7月6日藝術節開幕當天在阿維儂巴加泰(Bagatelle)露天體育場草坪演出,而兒童舞劇《孩子》則於7月7日在教皇宮露天劇場演出。

兒童舞劇《孩子》試圖表現童年這一被人們淡忘的主題。整齣戲由27個6歲到12歲的兒童組成舞台主體陣容,在獨特的布景、道具和燈光下,9名舞蹈演員在場上從各個角度托舉孩童身體,通過飛舞、旋轉、飄升等舞蹈造型和動作,讓觀眾去重新回憶自己的童年,喚起今日人們失去的童真和人性。這齣戲將上演到7月12日,共演5場;如果你有機會到阿維儂親眼看這場戲,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在我們這個童心日益泯滅的時代,如果還有一點東西能讓你心靈飛起來,那就是童年。觀看夏馬茨的兒童舞劇《孩子》,就好像那些瘦小的靈魂和肢體化作一場輕盈的飄霧,從逝去的年月之中又回到你日漸蒼老的內心,因為童年是最富於人性的,也是最充滿幻想的,甚至它那脆弱的一面,也承諾了人應該擁有的美好未來。

至於夏馬茨的另一齣戲《衝突消隱》,僅從舞蹈設計來看就可以說是別出心裁。24個舞蹈演員不停地相繼躍入導演設計好的一個“舞圈”,猶如一個沒完沒了的過程,個體的人不斷被旋風吸入一個整體,直到演員精疲力盡,在掙紮中動作漸漸緩慢下來,最後進入一片空白的“零度”狀態。這個過程的象徵意義,到戲的結尾,觀眾自然會領悟,某種東西在黑洞里消隱。我在這裡就不用多說了。這齣戲從7月16日至18日,在阿維儂巴加泰(Bagatelle)露天體育場草坪演出,共演3場。

今年阿維儂藝術節上演的古典劇目,是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三部作品:《安提戈涅》、《厄勒克特拉》和《特拉喀斯少女》。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作品中,這三個劇本堪稱索福克勒斯“女性三部曲”。而今年,在阿維儂,執導索福克勒斯這三部巨作的導演,是黎巴嫩裔加拿大籍著名劇作家兼導演瓦吉‧穆阿瓦德(Wajdi Mouawad)。

熟悉索福克勒斯悲劇作品的朋友們都知道,《安提戈涅》、《厄勒克特拉》和《特拉喀斯女子》這三個劇本都以女性為主人公。《安提戈涅》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也是戲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這部戲講的是俄狄浦斯的女兒安提戈涅不顧國王克瑞翁的禁令,將自己的兄長、反叛城邦的波呂尼刻斯安葬,而被處死的故事。《厄勒克特拉》講的是古希臘英雄阿伽門農被妻子夥同姦夫謀殺,其女厄勒克特拉鼓動兄弟殺死母親,為父報仇的故事。這個替父報仇而殺母的古代故事被稱作“戀父情結”,後世稱為“厄勒克特拉情結”。《特拉喀斯女子》題材則是巨人赫拉克勒斯之死。赫拉克勒斯的妻子得伊阿涅拉因擔心丈夫愛上另一女子,差人給他送去一件塗有半人馬妖涅蘇斯(Centaure Nessus)毒血的長袍,希望丈夫穿了衣袍能回心轉意,結果丈夫被毒死,而得伊阿涅拉得知自己的過失後自殺身亡。

瓦吉‧穆阿瓦德今年43歲,是當今戲劇界極有才華的一位戲劇演員和導演。他在蒙特利爾加拿大戲劇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戲劇事業,2005年先後在加拿大和法國創建了自己的劇團。他現在大部分時間定居在法國。穆阿瓦德打算將傳世的七個索福克勒斯劇本全部搬上舞台;這次帶來阿維儂藝術節的索福克勒斯“女性三部曲”,是他整個龐大計畫的一部分,接下來還有索福克勒斯的“英雄系列”,最後是《俄底浦斯在克羅諾斯》等死亡主題劇;要全部演完索福克勒斯的七個劇本,估計要到2015年。可見導演穆阿瓦德雄心不小。

據說,為了讓法語版的索福克勒斯悲劇凸顯其語言效果,穆阿瓦德特地邀請法國著名詩人、翻譯家達孚樂(Robert Davreu)重譯索福克勒斯的全部七個劇本,而這位詩人翻譯家對索福克勒斯劇本也有獨特的領會,他的翻譯既不拘泥於希臘古典語文的風格,也不刻意將劇本“現代化”,而是適度的保持一種距離,在古代悲劇的血腥跡象中突顯心理因素和抒情色彩,讓現代觀眾在今天的劇場內對古代人類生活中那些偉大的悲劇時代有一個新的認識和領會。

這次在阿維儂,穆阿瓦德導演的索福克勒斯“女性三部曲”將從7月20日到25日,共演5場。

也許,今年阿維儂藝術節最撩人興趣的一場戲是前蘇聯劇作家尼古拉‧葉德曼(Nicolaï Erdman, 1902-1970)的劇本《自殺者》(Le Suicidé)了。葉德曼是斯大林時代一個具有獨立精神的俄羅斯劇作家,《自殺者》是他1928年寫的一出政治荒誕劇。

前蘇聯劇作家尼古拉‧葉德曼(Nicolaï Erdman, 1902-1970)的劇本《自殺者》(Le Suicidé)排練現場 © 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 Festival d'Avignon
前蘇聯劇作家尼古拉‧葉德曼(Nicolaï Erdman, 1902-1970)的劇本《自殺者》(Le Suicidé)排練現場 © 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 Festival d'Avignon

劇中主人公謝米奧涅‧波澤卡尼科夫半夜醒來,突然感覺到再過幾個小時,他就是一個瀕臨絕望的自殺者了。劇本所要反映的是,在斯大林時代,日常生活中的一件瑣事也能給人帶來預想不到的後果,譬如夜裡一陣難以抑制的饑餓,也能把一個饑腸轆轆的人帶到死亡的邊緣。用劇本里的一句台詞來說,就是“一個活人能想到的事情,只有死人才能說出”。

從《自殺者》這個劇本,人們可以感受到前蘇聯時代沒有任何言論自由的壓抑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那種“紅色恐怖”對人的壓迫。因此,當年葉德曼這個諷刺劇在上演前的幾天,立即遭到蘇聯當局的封殺,而劇作家本人也多次被逮捕和流放,並且在流放中被迫放棄戲劇寫作。這個戲,直到1982年,也就是劇作家去世後12年,才得以在俄羅斯首次上演。

葉德曼的劇本充滿果戈理式的機智、幽默和諷刺精神,劇作者本人也因此被喻為當代的“果戈理”。他的這個劇本這次由法國著名舞台導演皮諾(Patrick Pineau)執導,從7月6日至15日,共演9場,既是本屆阿維儂藝術節的開場戲之一,也是藝術節期間上演場次最多的一齣戲。

在經典劇目方面,本屆阿維儂藝術節還將在7月22日那天,專場放映意大利導演卡斯特魯奇(Romeo Castellucci)今年1月在布魯塞爾鑄幣廠皇家劇院執導的瓦格納戲劇《帕西法爾》(Parsifal)的電影錄製版。喜歡瓦格納戲劇的朋友,可以大飽眼福了。

當然,除了戲劇演出,本屆阿維儂藝術節還將舉辦多場關於戲劇、文化與社會生活的專題討論會,譬如:“童年,神聖化了,還是被犧牲了?”、“今日的女權主義是什麼樣的女權主義?”、“藝術面對遺忘”、“能否重新發明學校?”、“今天如何思考共性?”、“革命與民主:新的地中海”等主題。

本屆阿維儂藝術節,除了官方節目單之外,從7月8日到7月31日,還有以民間團體為主體的藝術節外圍活動,陣容並不亞於官方的節目單,共有969個大大小小的劇社和團參加演出,各種表演多達1143場,可以說是熱鬧非凡了。阿維儂藝術節組委負責人之一鮑德里耶(Vincent Baudriller)說:“我們所要捍衛的理念就是,讓阿維儂成為藝術家和觀眾共同分享的一個藝術創造天地。”

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就不多說了。有機會能來阿維儂看戲的朋友,千萬別錯過機會。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