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風土人情

法國三位名家合著新書探索人生幸福之道

發表時間:

一部探索人生幸福之道的書《三友探尋智慧之路》(Trois amis en quête de sagesse)最近在法國書壇掀起熱潮。從書名就可以得知該書有三位作者,他們既都是不同專業的專家,也都是享譽法國書壇的暢銷書名家,三人著作的讀者相加絕對超過了400萬。

法國三位名家合著新書探索人生幸福之道,從左至右分別為:馬修-理查,亞歷山大-羅廉和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法國三位名家合著新書探索人生幸福之道,從左至右分別為:馬修-理查,亞歷山大-羅廉和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廣告

《三友探尋智慧之路》這本書長達480頁,三位作者分別為心理學醫生克里斯多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哲學家亞歷山大-羅廉(Alexandre Jollien)和藏傳佛教僧侶馬修-理查(Matthieu Ricard) 。三位作者各有不同的職業專長,但在每人的著作中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交叉點,即探討人一生中如何可以找到感情和精神領域的幸福之路。

三人中最年長的是70歲的法國著名藏傳佛教僧侶馬修-理查,在他的多部著作中,有不少是從佛教或哲學的角度來探討人對幸福的追求:Plaidoyer pour le bonheur (Nil, 2003),人的同情心:Tibet : regards de compassion (La Martinière, 2006),安詳感的起源:Bhoutan : terre de sérénité (La Martinière, 2008),沉思默想的藝術:L’art de la méditation : pourquoi méditer ? Sur quoi ? Comment ? (Nil, 2008),追求利他主義和與人為善:Plaidoyer pour l’altruisme : la force de la bienveillance (Nil, 2013)等等。

法國心理學醫生克里斯多夫-安德烈的心理學著作也一直受到法國大眾讀者歡迎,他研究論述人的自尊心,人與人生的不完美性,尋找自由幸福的人生實踐和藝術:(L'Estime de soi, Odile Jacob, 1999),(Imparfaits, libres et heureux. Pratiques de l’estime de soi, Odile Jacob, 2006) ;(Vivre heureux. Psychologie du bonheur, Odile Jacob, 2003 ) ;(De l’art du bonheur, L’Iconoclaste, 2006) ;他主張建立追求人生幸福的心理學:(Vivre heureux. Psychologie du bonheur, Odile Jacob, 2003) ;他研究人的恐懼,擔憂,焦慮和強迫症等阻礙人獲得幸福感的障礙:(Psychologie de la peur. Craintes, angoisses et phobies, Odile Jacob, 2004) ;他呼籲人們有意識地抵禦外界的有毒人格對自己人生之路的干擾破壞:(Je résiste aux personnalités toxiques (et autres casse-pieds...), Editions Points, 2011)。

三位作者中最年輕的是1975年出生的哲學家亞歷山大-羅廉,而他卻是一位殘疾者。由於在出生時頸部被臍帶纏繞而使大腦受傷,亞歷山大-羅廉從小就失去正常的語言和行動能力。在殘疾人院生活了17年的亞歷山大-羅廉最早學習過商業,後來偶然在書店裡接觸到哲學書而觸電,成為哲學家和希臘學研究者。2000年他的第一本書《歌頌弱點》(Eloge de la faiblesse, Cerf, 2000)受到讀者歡迎而出名,2002年他的第二本書《做人的職業》(Le métier d’homme, Seuil, 2002)得到進一步的重視。之後的三本書更主要以哲學家的身份探討人格的成長建立與哲學的關係:(La construction de soi : un usage de la philosophie, Seuil, 2006),(Le philosophe nu, seuil, 2010),(Petit traité de l'abandon : pensées pour accueillir la vie telle qu'elle se propose, Seuil, 2012) 。

《三友探尋智慧之路》一書是以上三位作者從不同人生經歷和專業學養的角度探討人生幸福命題的新書。這三位作家都已經是暢銷書作者,其中兩位又生活在尼泊爾和韓國,但他們都希望像鋼琴演奏家那樣,來一次六手聯彈式的寫作,回答普通人的各種人生問題。

在兩家出版社的幫助下,三位作家終於敲定了一個三年後的共同約會日子。如同拍攝一部電影那樣,三位作家2015年1月來到法國西部多爾多尼河附近山林住宅中共同度過了10天,每天同吃同住,有共同的作息時間,吃的飯菜是來自附近一家佛教祠廟的素菜。在工作時間內,他們按照不同題目各自發表人生幸福的“高見”,唯一的紀律是讓每個人充分發表意見,話題不會被打斷,直到全部說完。整個談話過程全部由出版社進行了長達80個小時的錄像,之後作者和出版社又從頭重看錄像,刪去重複之處,進行了把口頭表述形成文字等大量工作。

三位研究論述人生幸福命題的法國名家表示:這本書是三個朋友間的心得交流,是他們三人期盼三年之後的寶貴經歷。書中談的是人生,人一生的行為,與他人相處之道,個人追求幸福之道,也是他們各自從佛教僧侶,哲學家,心理學家的不同視角來談對人生幸福的信念,講述親身或他人的人生經歷。探討的是人生大問題,是對人生真諦的深刻啟迪,卻並不是人生問題的教學課本。三位作家的觀點意見不盡一致,但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生的痛苦和種種無奈消極情緒,啟發人追求幸福的潛能,發現和發掘利他主義的人生動機,從而獲得真正自由幸福的人生。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