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國際縱橫

美國為什麼要全力加強對亞太的軍事部署

發表時間:

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近期將訪問美國,將於2月14日在白宮會晤美國總統奧巴馬。而與此同時美國正在強化它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此舉受到各方的關注。我們在以前的節目中曾為您介紹過美國最近的軍事戰略調整。新年伊始美國在一系列問題上向中國擺出強硬姿態,美國總統奧巴馬最近公布的美國全新安全戰略,將美國軍事重心轉向亞太地區。美國海軍上將格林納特指出,為因應中國大陸軍事崛起與南海日趨緊張的主權爭議,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戰艦將轉移至西太平洋地區。根據新的戰略布局,再加上波斯灣戰艦數量,未來超過半數的美國海上軍力將駐紮亞洲海域。

國際縱橫
國際縱橫 RFI
廣告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說,菲律賓正與美國政府討論拓展美國在菲律賓擴大加大軍事部署事宜,以應對中國。最近數月,美國宣布將在澳大利亞北部建立海軍基地,並向新加坡派駐戰艦。本月5日美國國防部公布的新國防戰略中也指出了中國有可能威脅到美國的安全。奧巴馬錶示,美國在歐洲和亞洲形成的歷史最久遠的同盟空前強大,強調和日本等國的同盟關係極其穩固。日本媒體認為,奧巴馬有意在強化與日本、韓國的同盟關係的同時,擴大在亞洲的存在感。

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上將本周表示,隨著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事逐步終結,美軍再度聚焦亞洲,而太平洋司令部的主要任務是捍衛南海航道。威拉德上將指出,媒體和美國亞洲戰略輿論指稱此項策略劍指中國。中國大陸軍事預算不斷快速增加,且對南海海域領土爭議屢屢展現強硬作風。威拉德表示,美軍太平洋司令部首要任務在於捍衛南海航道。取道南海的國際貿易每年達5萬億美元,其中與美貿易達1.2萬億美元。

就與北京的關係問題,威拉德說,美國的目標是與中國軍方建立更密切的軍事關係,針對「互信要素」問題和其他爭議,尋求化解歧見。威拉德表示,美中高層對話,以及諸如下月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等領袖會議造成1種情況,「戰略層面的兩國軍事關係得以維持不墜」。他指出:「針對其他方面,在軍事作戰和戰術層面來說,透過行動或互訪以促進雙方進一步軍事交流則停滯不前。」威拉德說:「我對兩國需要的軍事關係並不滿意。」

不過威拉德指出,美國無意在亞太地區建立新的軍事基地。威拉德說,軍方的目標是擁有一個美軍可以輪流造訪的地點網,但軍隊希望避免維護基地的高昂成本。威拉德表示,美國希望以更靈活的方式讓軍隊進駐東南亞,而無需負擔永久基地成本。美軍已在日本和韓國部署逾8萬5000兵力。

另外美國對菲律賓同意美軍擴大進駐菲國領土表示歡迎,美方稱此舉有助提升美國在亞洲的勢力,也保證不會尋求在此前殖民地重建基地。菲律賓也希望美軍擴大訓練菲律賓軍隊並獲得更多美國軍事裝備,包含額外的美軍海岸巡邏艇、F-16戰機和其他武器,以提高領土防禦能力。此舉反映出菲律賓對中國大陸日益壯大的軍事武力和在資源豐富南海海域強硬作風的憂慮。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越南和台灣都在南海與中國大陸陷入領土主權爭議。

就美國宣稱將美軍戰略重心轉向亞太一事,美國國防部前助理部長科博認為這一“轉向亞洲”的說法向中國發出了錯誤信號,因為美國其實從未離開亞洲,因此沒有“轉向”問題。美國國防部前副部長萊昂也認為美國已有亞洲存在,只是原來把焦點放在了伊拉克和阿富汗上,對太平洋戰略和太平洋盟友沒有那麼重視,但是中國和印度的崛起讓該地區值得美國重視。

旅居美國的中國著名民運人士、學者王軍濤最近發表題為“美國強化亞洲戰略佈局的來龍去脈”的文章,詳細分析了美國對亞洲軍事戰略歷史由來以及目前的策略考量。王軍濤指出,美國其實不是重返亞洲,而是針對中國的非和平掘起強化原有的亞洲戰略。但這一動向確實重要,因為這是美國擊斃本拉登、撤出兩場戰爭、初步結束反恐戰爭後,在國際安全領域的最大手筆。奧巴馬總統宣佈,美國是亞太大國,現在應亞太地區國家邀請,要強化、深化並開拓新的在亞太地區的各種合作機制。這個地區的觀察家都知道,美國此舉是針對掘起的中國在這個地區的經濟和軍事擴張及對和平造成的威脅。奧巴馬總統甚至說,美國不怕中國。

王軍濤回顧了華盛頓在歷史上對亞洲的政策,指出在美國還堅守孤立國策、實力還不是世界強權的時候,就有一套成熟的對亞太及中國的戰略,這就是確保這個地區對世界所有國家的均等開放,絕不容許任何勢力在該地區獲得支配性影響。這是美國在二十世紀開始因為中國而與日本不斷摩擦,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打出手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本想以中國為亞太地區的安全基石,建立防範日本東山再起的機制,這是羅斯福總統力排蘇聯和英國非議、堅持邀請蔣介石參加世界四強談判的主要考量。然而,中國內戰後共產黨上台及韓戰爆發,使得美國重新部署亞太戰略格局,以日本成為安全基石,圍堵共產黨擴張。為此停止對日本的戰後改造,這是比較德國、日本對戰爭反省不夠的原因之一。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中蘇交惡,為圍堵蘇聯擴張,尼克松總統破冰建立中美戰略同盟。美國與中國關係修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中國開始改革和開放,美中關係進一步發展,一九七九年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此後,中美關係持續全面發展。

至於中美關係交惡以及美國又重新對中國進行圍堵,王軍濤指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兩件大事導致中美關係逆轉。第一,一九八九年中國政府對天安門民主運動的鎮壓,引發美國人民的憤怒。即使老布什總統費盡心機,也無法阻止中美交流全面停止。第二,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垮台,美國不再需要中國成為國家安全格局中的戰略盟友。

雖然九十年代中期,鄧小平南巡講話促進中國經濟進一步改革和開放,緩解了美國人民在「六四」問題上的壓力,但美國戰略界在討論蘇東陣營解體後美國軍事敵人時,中國成為首選目標之一。在「中國威脅」大辯論中,圍堵論和接觸論各執一詞。圍堵論認為,中美之間難免一戰,因為美國自十九世紀就奉行門戶開放戰略,不允許任何力量獨霸亞洲;而中國迅速掘起,一定要在亞洲事務上說話算數。哥倫比亞大學黎安友和波士頓學院羅伯特羅斯在《長城與空城計》一書中,分析了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後,否定圍堵論的看法。他們分析,俄、日、韓、台灣、印尼、越南等國家地區,都與中國有領土糾紛和矛盾,如果中國掘起,首先會與他們發生衝突。在這種衝突中,美國會有一個很好的戰略位置。

貫徹鄧小平十六字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中國花了近十年時間修復與西方各國的關係。二十世紀末,接觸論成為西方對華主導思路,將中國納入國際體系,當中國學會國際規則後,會改革自己的體制。在「六四」二十周年後,中國掘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全世界幾乎相信中國已經接受國際規則。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從經濟統計數字看,中國迅速擺脫危機,贏得世界的讚譽。然而,中國開始傲慢。一些專家和官員放話要挑戰國際規則。甚至外交官和國家領導人在重大國際場合不顧禮儀,羞辱美國總統。導致奧巴馬這位就任之初對中國最友好的總統,立即全面反擊中國政府。一位親華的美國專家說,中國人在兩年內把二十年建立的形象徹底毀掉。

中國政府在金融危機後說法和做法,讓國際社會認識到,中國並沒有被國際規則改造,而是以卧薪嘗膽策略忍辱負重,爭取強大後再挑戰和修改國際淮則。雖然中國威脅論預言的中美對峙格局浮現,但黎安友和羅斯預言的格局也成真。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掘起最擔心,於是,美國和中國的周邊國家走到一起,在二○一一年迅速完成結盟,形成對中國圍堵態勢。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