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國際縱橫

亞美尼亞大屠殺百年後的正義?

發表時間:

今年適逢亞美尼亞大屠殺一百周年,相信大家還記得羅馬教皇方濟各在4月13日主持相關紀念彌撒時,首度使用“種族滅絕”一詞來形容這場人類浩劫。當天教皇對公眾說,在二十世紀,人類大家庭歷經了三個巨大且前所未有的悲劇,第一個同時也被廣泛視為“二十世紀的頭一個”就發生在亞美尼亞人身上。

國際縱橫
國際縱橫
廣告

據亞美尼亞方面的史料記載與認定,1915年至1917年期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屬國亞美尼亞人實施了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導致150萬亞美尼亞人受害。

要了解這場大屠殺的原因,就得要回顧亞美尼亞人的長期動蕩不安的歷史,傳統上的“亞美尼亞”包括現在的亞美尼亞共和國及土耳其東北部,亦即今天被稱為“東亞美尼亞”和“西亞美尼亞”的兩部分。

這個民族聚居之所從古至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亞美尼亞曆經了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與安息帝國的統治,並一分為二。公元11世紀,亞美尼亞又被拜占庭征服,接着又被西侵的蒙古人統治。1454年,在拜占庭被奧斯曼土耳其征服後不久,亞美尼亞的主權徹底喪失。17世紀末,亞美尼亞亦完全分為東西兩部分,分別被伊朗和土耳其瓜分。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內,作為基督教徒的亞美尼亞人可享受有限的自由,例如信奉原有宗教的權利,但待遇卻是二等公民,遠遠不如穆斯林。

在2500年不斷地被外族入侵的情況下,有一關鍵點,為了保存自己的信仰與文化,亞美尼亞國王特拉達三世在公元301年定基督教為國教,使亞美尼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單一宗教國家。他們還單獨組成基督教的一個教會 亞美尼亞教會,對基督教的信仰異常堅定且這一宗教信仰至今未變。1804至1828年間,兩次俄伊戰爭以伊朗失敗而告終,原被伊朗佔領的東亞美尼亞被併入俄羅斯。但亞美尼亞並未得到俄羅斯的保護,而是在俄羅斯與土耳其兩個大國的夾縫中生存。史學家稱,隨着奧斯曼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強弩之末的帝國將敗因歸咎於亞美尼亞,“亞美尼亞大屠殺”正是在如此背景下展開的。

當時的奧斯曼帝國政權被“青年土耳其人”政黨掌控,他們認為亞美尼亞是俄國的盟友,並擔憂他們成立的“第五縱隊”從事內部顛覆。“第五縱隊”主要是由亞美尼亞人建立的民族解放組織,企圖借用俄軍的幫助脫離土耳其人的統治。

1915年初,奧斯曼土耳其政府開始逐步清除軍隊里的亞美尼亞人,同年4月,土耳其凡城省長以徵兵為由殺害亞美尼亞人,雙方發生武裝衝突,最終在俄軍解救下,趕走了土耳其人。之後,凡城抵抗戰的民族英雄阿蘭姆·曼諾根建立了亞美尼亞臨時政府。臨時政府成立後,約15萬名亞美尼亞人遷徙到凡城一帶安頓。臨時政府也適時地請求亞美尼亞在歐戰戰區的常規軍調動到高加索前線,這威脅到土耳其東部的局勢穩定,使戰爭中漸感不支的奧斯曼帝國感到惶恐。本來土耳其政府軍已殺了數萬名亞美尼亞人,凡城事件更成為大規模屠殺的導火索。時任土耳其內政部長的帕夏說:“要一勞永逸地解決亞美尼亞問題,就必須從肉體上消滅亞美尼亞這個種族。” 於是在4月24日傍晚,首都伊斯坦布爾的650多名亞美尼亞知識分子和顯要人物被逮捕並被處決。獨裁政府同時還對土耳其東部進行掃蕩,處於弱勢的亞美尼亞人便一個個倒下,這一天,也就成了“亞美尼亞人大屠殺”的紀念日。

從亞美尼亞人的角度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血腥暴行毫無疑問地是“種族滅絕”,官方並將每年4月24日定為“大屠殺”紀念日。 只不過,土耳其歷屆政府均以否認,還辯稱死亡數字被誇大。但,去年土耳其的立場似乎有所轉變,因為去年的這一天,土耳其時任總理埃爾多安就奧斯曼帝國統治後期眾多亞美尼亞人遇害表示哀悼,這是土耳其領導人首次就歷史上爭議難消的“亞美尼亞大屠殺”事件以政府名義表示哀悼。

三十七年前,聯合國在1978年將此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此後,許多歷史學家和超過20國家,包括法國,意大利和俄羅斯,也陸續把亞美尼亞人大屠殺定性為種族滅絕。如今,又有教皇方濟各的公開說法,以及歐洲議會上周通過決議,將每年的4月24日定為亞美尼亞人遭種族滅絕大屠殺紀念日,雖然都引來了土耳其的抗議,但這些新近的國際支持與承認,對亞美尼亞人而言,終究可以算是百年後的正義吧!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