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歐洲難以共同的聲音面向中國

發表時間:

法國有關歐洲問題網站Toute l’ Europe 5月3日在其對外經濟欄目刊出一篇專訪文章,認為中國面對歐洲所最為困擾的問題,是不知道應該與誰對話。文章認為,歐盟應該首先加強內部的談判協調,共同以一致的聲音對外。

特別節目
特別節目 RFI
廣告

法國有關歐洲問題網站Toute l’ Europe 5月3日在其對外經濟欄目刊出一篇專訪文章,就歐洲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專訪法國財經管理專家、歐洲管理學院(ESCP Europ)合作教授雷歐 洛朗斯。洛朗斯目前擔任該學院對中國的學術協調員,同時也是巴黎工商會繼續教育部中國區的學術主管。 在本次節目時間裡,我們就向您介紹這篇專訪的主要內容。

4月29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率領一個由50名歐盟官員組成的代表團訪問中國,除了出席在上海舉行的2010年世博會之外,代表團也利用此次訪華與中方就雙邊關係、貿易合作、金融管理、氣候變化以及國際安全等議題舉行討論,人權議題也在會談中被少量提及。對洛朗斯的訪談就從中國與歐盟的經貿關係展開。

洛朗斯說,中國的經濟增長目前主要依賴於出口,這一現象在對歐洲關係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儘管在某些方面這種關係有時會有損於歐洲,如雙方始終存在巨額貿易逆差問題。中國的外貿盈餘總體上每月保持在30億美元的水平。但中國和歐洲仍然始終都是彼此重要的貿易夥伴。

另一方面,中國只是在經濟方面將歐盟視作一個整體,而在政治層面上從沒有像對待美國那樣、將歐洲視為一個國家來對待。但在這一點上,洛朗斯認為隨着歐洲逐漸採取一致的對外政策,情況也正有所轉變。

在評價歐中經貿關係狀況時,洛朗斯表示,知識轉讓是中國貿易政策一個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中國購買或者乾脆抄襲歐洲的產品,一方面歐洲向中國遷移公司,然後再從中國進口各種加工製品。

中國並沒有尊重知識產權,來自中方的說法是,幾個世紀前西方人拿走了如指南針等中國人的發明,以此得到了迅速發展,現在,中國是以其人之道還之其人之身 。

但我們看到,今天的西方企業似乎對此更為謹慎,他們在向中國轉讓技術之前總是要衡量再三,中國的所謂“趕超”的速度令西方企業擔憂。

就此記者的提問轉向人權議題,與2008年相比,歐洲國家對中國人權方面的批評似乎少了很多,人們還記得在尤其北京奧運開幕前夕,中國因侵犯人權及西藏問題多次受到歐洲領導人的批評,因此也使雙方關係一度惡化,那麼今天的狀況是否說明歐盟在這個問題上政策有所改變了?

洛朗斯對此的分析是,全球金融危機在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國的扶持政策促使經濟迅速復蘇,人們最終看到世界經濟成長的動力來自於中國和亞洲;另一方面,危機迫使歐洲必須以更多的精力應對內部經濟問題,以上這兩方面因素,促使人權話題退居其次。此外,還存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人權生而有之是西方的普遍共識,但對中國人而言,所謂“天降大任”,人出生伴隨着的是首先是責任義務而並非權利。

洛朗斯表示,在國際商業市場中國成為歐洲的一個重要競爭對手,美國紐約和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地鐵更新項目,均被中國公司承接而不再歸屬西方公司,在沙特,中國公司取代法國阿爾斯通為其承建高速鐵路項目。如今,中國以吸收各國的技術,整合之後向外出口。

面對中國如此的發展強勢,與其畏懼不若展開合作,洛朗斯認為這也是巴羅佐此次訪華的意義所在,歐洲與中方洽談合作的領域不僅限於經濟,也包括在安全、氣候變化、技術交流、文化教育等方面。

專訪最後談到歐洲內部的協調。洛朗斯表示這正是中國面對歐洲所最為困擾的問題,它不知道應該與誰對話,與不同國家的對話過程也往往不盡相同。洛朗斯認為歐盟應該首先加強內部的談判協調,共同以一致的聲音對外。

洛朗斯表示,中國的對外戰略是多極的而不是單邊的。由此歐洲應該加大努力,充分體現其作為美國之外一個富有價值的合作夥伴地位。中美關係因中國的巨額美元存儲顯而易見異常重要,但中國政府目前也日益轉向歐洲,這種傾向在教育領域表現得尤為清晰。中國各大優秀院校以往總是熱衷於尋求與美國大學建立合作,而現在,他們也越來越多的對歐洲學校表現出興趣。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