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李紅旗藉由電影談生命的荒謬與創作的自覺

發表時間:

榮獲第63屆洛迦諾電影節金豹獎的中國電影“寒假”,剛剛從2月23日起再法國電影院上映,而該片導演李紅旗也應邀前來巴黎,李紅旗首先對法廣表示很高興這部影片能夠在法國做商業發行,因為之前只有在一些文化機構看得到他的電影,藉此機會我們也邀請他和聽眾朋友們談一談這部影片與他的創作理念。

李紅旗榮獲洛迦諾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豹獎2010年8月14日
李紅旗榮獲洛迦諾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豹獎2010年8月14日 路透社
廣告

被視為中國第七代導演的李紅旗,1976年出生於山東鄒平,1995年畢業於山東濱州教育學院美術系,1999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幸運兒》、《我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詩集《臨床經驗》。2005年拍攝劇情長片處女作《好多大米》,獲5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2008年完成第二部劇情片《黃金周》2008年10月 1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潮流競賽。去年,李紅旗以第三部劇情片《寒假》摘下洛迦諾電影節金豹將的榮銜。

對於當初怎麽想創作《寒假》?李紅旗向我們解釋說,他所有的影片主題都一樣都差不多,就是作為人在地球上的一個生存處境,也就是想瞭解人類從出生到老死的過程當中有什麽意義。至於能討好一般觀眾的獵奇故事,或者政治議題,再或者民族色彩,他對此並無很大興趣,而且在他的電影裡面,也會將這些元素壓到最低的程度。

在李紅旗的電影中,人類的處境常常是荒謬的,他表示人類的社會是建構在人類的弱點之上。而人類卻相信這樣建構出的社會,毫不去懷疑,這讓他感到非常荒謬。這樣的荒謬感也普遍存在李紅旗的詩歌、文學、美術作品中,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這個世界遂變成為其創作的基礎。李紅旗接著表示,當自己獨立思考後,開始對學校所教的知識完全不感興趣。中學時候精力旺盛,但因為不信任學校告訴他的知識,因此將精力放到畫畫等讓他感興味的事物之上,後來又翹課跑到街頭上混,去學習那些既不是師長也不是家長認同的知識,當時可以說是一種青春期的叛逆。對於電影裡面有沒有自傳的成分,他說,從故事上來說,這些人物都是他虛構出來的,與他本人並沒有多大的關聯,如果說有自傳成分,那也是屬於心理層面的吧!此外李紅旗說,在他青春期那段時光,不像電影里那般乏味。雖然在學校的生活壓抑,但另外在街頭小混混的日子裡,每天都有很多事做,是快樂的。

《寒假》中青少年爭執中互斥對方“你是不是活得不耐煩了”?這段對白隱含着中國社會對生命的消沉,李紅旗認為,中國社會的中堅分子,30到50歲這個階層,有點能力的人,他們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吃喝嫖賭,無論是商人還是知識分子。但李紅旗覺得生命應該還是要有使命感的,許多人也許被自己的弱點牽着走,很早就放棄對生命的使命感了。是否正因如此,他想在影片結尾提出“如何在社會上做個有用的人”?李紅旗回答說,這裡容易造成一個誤解,其實他提出這個問題是出於反諷性質。他解釋說,當一個問題變成答案時,就應該質疑。我們的父母總是告訴孩子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或是幸福快樂地度過一生,把問題當作答案代代相傳下去。他更信任的一種提問,反而是如何建立自己的使命感就是對生命的使命感!

而這種對生命的使命感是否透過他的藝術創作表現出來?李紅旗強調出,就先去認識。現代人忙忙碌碌地那些問題,還有自由、和平、愛等等問題,這些都是支微末節,他覺得最基本的問題根本還沒有被發現出來,但無數的答案已經出來了,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答案,但真正的問題卻沒有被人找出來過,這正是這個世界的問題所在。因此他想透過電影傳達出人應該先去認識自己周圍的世界,對既定知識產生質疑,然後自己主動去尋找這個世界的問題到底是什麽。換句話說,藝術創作者本身要有一種自覺性。而這種藝術自覺性在中國的創作環境里,李紅旗認為從基本上來講幾乎不存在,有的話也僅是局部性的去思考為何要去當一個藝術家。此外,北京對李紅旗而言,限制性越高對他創作的刺激就更大,因為在與外界的對抗,以及與自己弱點對抗的過程中,自己的能力才能提升。

談到法國電影,李紅旗表示,從60年代到80年代法國電影的氣息都很相近,他都不反感,都會喜歡去看,但特別喜歡的是,西班牙的老導演後來在法國拍片的路易斯•布努艾爾。另外,在《寒假》之後,李紅旗表示將先暫停拍攝劇情片,但有記錄片籌備當中。他還表示,作為電影導演他的控制欲很強,希望每個細節都要很清楚,我們笑着說,拍電影的苦多於樂。

總而言之,李紅旗希望知道自己為什麽來到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對他又意味着什麽…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