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紀念法中建交五十周年集錦

發表時間:

« 巴黎與北京已同意彼此交換大使。有必要說明的是,這一決定並不表明法國贊成目前中國實行的政治制度。法國同中國建立邦交,就象和其它實行類似體制的國家建立邦交一樣,只是表明法國接受世界的現狀。更重要的一點是,在增進各國人民接觸的過程中, 我們將會促進人類事業的發展,即促進智慧、進步與和平事業的發展。 »

廣告

戴高樂就是用以上這種顯而易見的“事實和理智”為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決定自圓其說,1964年冷戰時期,法國成為西方大國中第一個同中國建立大使級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對於中西方關係是一個重大的突破,被外界譽為“外交核爆炸”。

今天重溫這段歷史,本台有幸採訪到如今已是九十三歲高齡,戴高樂當年派到北京的首任法國代辦,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法國駐華大使克羅德夏野(Claude Chayet)先生:

“我想將軍像平時一樣,做事簡單利索,他看事情也用世上最直接的辦法。將軍認為 ,法國和中國有着共同的國際利益 ,法中可以在共同關心的問題上交換看法。 為此,自然就應該交流, 而為了交流首先應該見面, 那就得派個人去。正是為了這個目的, 將軍決定派遣一個人,可派誰去好呢?說是有個人了解中國,並已經去過中國,這個人就叫柯羅德 沙葉(Claude Chayet),很好,那就派他去吧。就這樣, 法中外交關係恢復了。其實,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法中兩個大國在平等的基礎上,就他們共同關心的問題恢復了正常的對話。”

法中建交之際曾經做過中國總理周恩來翻譯並出任過中國駐法國大使的中國資深外交官吳建民就法中關係50周年,於2014年1月27日在人民網與網友交流。吳建民坦言在法國任職期間感觸最深和印象最深的就是法國文化,因為它無處不在。

吳建民首先談到,1964年正值冷戰時期,當時的世界是由美蘇主導的兩極世界,在這樣的環境下,美蘇兩國對自己的同盟國控制很嚴。但毛澤東主席與時任法國總統的戴高樂都非常珍惜本國的主權與獨立,不願意中國與法國再屈服於任何人。

1964 年1 月28 日,中國《人民日報》和法國《世界報》同時在頭版刊登中法兩國建交消息。內容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一致決定建立外交關係。兩國政 府為此商定在三個月內任命大使。”法國是西方大國中第一個同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對於中西方關係是一個重大的突破,被外界譽為“外交核爆炸”。

談到法中建交50年來取得的外交成果,吳建民說,法國在1964年同中國建交,1971年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截至1971年,有64個國家和中國建交,現在已有172國。如果沒有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法中關係得以良好的互動,離不開兩國之間外交政策的互利互助。談到兩國外交政策上的特點,吳建民表示,法國對中國的政策特點是敢為天下先。談到中國對法國的政策,吳建民稱,我們對法國的政策,按照周總理的說法,“同等、優先”,也就是“同等條件,法國優先”。

吳建民表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存在分歧是必然的,中法兩國雖有不同,但是也有共同點,兩國建交是在尋找共同點的基礎上,後來中法關係大發展是在共同利益機制上發展的。國家方面,一方面要發展共同利益,求同存異;另一方面,在出現分歧的時候,應通過對話來求得解決,不讓分歧長遠地影響兩國關係發展。

法中民間的交往自然也富有詩意,本台聽友郭雁昕在法中建交五十周年向本台《聽眾之音》節目主持人肖曼講述了一個在他身上發生的動人故事:

郭雁昕:首先非常榮幸能在我們中法兩國建交50周年這麼重要的日子裡,把我們這段珍貴的友誼說出來。我是在20多年前,也就是1991年的9月份去大同參加一個國際蒸汽機節的活動,在旅途的火車上遇到了一對法國夫婦。先生叫畢奧德,妻子叫西爾維。我們雖然語言不通,我的法語也不行,但是我和他們禮貌地進行了交流。在彼此不懂的時候,我們用筆和紙稍微記錄解釋一下就明白了解對方的意思了。他們夫婦二人是要到太原,從太原去洛陽遊玩。我和他們相識以後,就一直保持着交流和往來,使我們的友誼常青茁壯,彼此情感越來越密切,彼此互相尊重和熱愛對方的文化。

肖曼:你們是怎麼相互聯繫的?用網絡?

郭雁昕:前些年沒有這樣的條件,都是書信往來。當時我的法語不是很好,我都是通過懂外語的朋友和親戚來翻譯,所以書信來往的間隔比較長。我先寫好,請人翻譯後,我再寄信給我的法國朋友,但我們的通信都很順利,我們都很珍惜對方的情誼。他們夫婦二人經常要到世界各地旅遊,他們都惦記着我,走到哪裡都給我寄明信片,把他們在旅途中的照片寄給我,讓我分享他們旅途的快樂。後來網絡開始發達,我們交流起來就更方便了。

肖曼:你們20多年中又見過面嗎?

郭雁昕:正好在我們相識20年後的2011年,他們通過網絡郵件告訴我:他們要再次來中國旅行,就是要專門到我這裡來看我。當時我特別激動,就想怎麼樣把我對家鄉的情感和家鄉的文化裝在他們的心裡,帶到他們的國家。他們是在2011年8月來太原的,當時我和我的家人迎接了他們,我們在一起交流很融洽很融合。我還帶他們到我們山西的名勝古跡各個地方看一看走一走。因為我們山西的地方文物很豐富。我還帶他們到我的工作單位參觀,到我的父母家做客,就是讓他們感受一下平常老百姓的生活情況。

肖曼:從您的親身經歷中,您最深的感觸是什麼呢?

郭雁昕:我首先就是覺得我們世界就是一個大家庭,我們人與人之間,真情最重要。所以我很珍惜我們這段友情。

說到交流,就少不了語言,漢語在法國的教授與發展獨樹一幟,法中關係半個世紀之際,本台記者小妍就法國漢語教學,研究與法中互派留學生活動日益頻繁等採訪了法國漢語總督學白樂桑(Joël Bellassen),他說:

“其實法中在漢語教學交流的幅度和規模已經是很大的,大學方面當然就不用說了,研究也是。在基礎教育上,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合作項目和實質性項目,比如說,中法兩國的總督學或者國家督學及督導辦實際上已有好幾年的合作;又好比,中法兩國共同創立對方語言即漢語法語的加強教學的國際班,這項協議也剛完成簽。此外,還有愈來愈蓬勃發展的校際交流。

我認為日後在語言教學的起步,就應該展開合作,為什麽呢,因為我們在全球化後,人才是大幅度流動的,而這種人才大流動的情況,對語言使用上是有影響的。因此,遠距離語言就離我們愈來愈近了,換句話說,遠距離語言的使用即就業價值變得愈來愈高。相對英語漢語對法國人來說也就不再是小語種,在中國也是一樣的情況。所以說,外語師資很重要,未來我們可以互派教師,因為有的時候語言教師欠缺,還包括師資的培訓培養等等。

另外,我個人最希望加強的是,最跟上時代的實習機會,做為一個大學生,尤其是精英學生,與過往不同,實習現在愈來愈有價值,因此,我期待以後中法雙方在實習方面多提供一些方便,有時候,行政手續上難免有很多障礙”。

法中文化,經貿往來,民間的交往以及法中知識界的往來越來越頻繁,正在北京逗留的法國政治學家,中國問題專家,講得一口流利中文的白夏(Jean-Philippes Béjà)在法中關係五十周年特別節目中接受了本台記者安德烈的採訪,白夏說:

“現在,我可以說中國已經變成了我的第二個祖國了。現在,我很難把中國當作一個外國,雖然我不是一個中國 人,但是在我的心目中,中國的事跟我的事有了直接的關係。如果要我說出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以前不能跟普通的中國人談心,不能說真話,不能有真正的對話。 現在,基本上可以跟任何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講話,也可以有真正的正常的交流,這個對我來講是最重要的變化。我終於可以了解中國人的想法,跟他們很直率地交 流。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變化。

至於將來,我在觀察中國以來,我發現中國人的人權意識、權利意識越來越強。有的時候,我的有些中國朋友說,中國老百姓的素質太低了,我完全不同意這種說法。我覺得現在的中國人越來越有覺悟。他們完全成熟了,他們完全可以有一個非常成熟的民主制度,不會亂,也不會亂來。這個我相 信他們會理性地影響中國的政治。所以,我的最大的希望就是,將來,中國公民可以選擇自己的領導,也可以監督自己的領導。這個是我的最深的希望,但是我相信會實現。這是我的中國夢”。

法中建交五十周年之際,法中兩國總共舉辦四百多場活動,其中包括多項展覽,羅丹的馳名雕塑作品《思想者》也再與中國觀眾見面,法國博物館某些著名的藝術品將首次赴華展出。法中兩國的高層今年重要的互訪活動也更頻繁。1月27在巴黎塞納河畔,著名的大王宮穹頂大廳里舉辦“中國之夜”大型文藝活動為法中建交五十周年慶典活動正式拉開序幕。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