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東京專欄

日本防衛省詳解中國危機外交的“二律背反”結構

發表時間: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月31日發表了題為《2013年中國安全戰略》的報告,報告對中國的危機管理外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認為:中國危機外交是一種“二律背反”結構,即言行上同時兼備強硬性和靈活性這種二律背反的特徵,一方面進行挑釁性行為,另一方面又在強調構建“良好的國際環境”以及“雙贏關係”的重要性,並巧妙地在這種結構中把危機管控在不至於引起武力衝突的程度,同時壓迫對方坐在談判桌前向中國讓步。

DR
廣告

防衛省的分析也為我們理解最近中國的周邊外交提供一個新思路。

比如10月24日至25日,中國在北京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在會上習近平指出: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發展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係是我國周邊外交的一貫方針。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邊國家對我們更友善、更親近、更認同、更支持,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

這個信息使日本政權中的一些核心人士甚感欣慰,甚至斷言日中關係即將冬去春來,安倍首相的首席外交智囊、首任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事務局局長的谷內正太郎去年11月12日在東京發表演講時認為,目前中國正在謀求改善由於釣魚島問題而尖銳對立的日中關係。

但是他講演後不到半個月,中國政府於11月23日宣布在東海畫設防空識別區,引起了日本恐慌與強烈反彈,相信谷內正太郎一定是百思不解其意。

而《2013年中國安全戰略》在分析中國危機外交的思路時指出:“對於對外危機以及可能性的出現,中國為什麼會在言行上同時兼備強硬性和靈活性這種二律背反的特徵呢?一種解釋認為,中國的決策、執行過程呈現分散化變化。不同行為體參與對外決策過程及其執行過程,致使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不能完全控制各個行為體的行動,其結果導致中國在言行上出現矛盾和不一致的現象。”“另一種解釋還可以認為,中國採取的對外行動本身也存在着上述二律背反的要素和特徵。基於這種解釋,中國巧妙地區分顯示出強硬與靈活的不同態度,從而力圖使本國利益實現最大化。”“本報告認為後者的解釋更為接近實際情況。”

該報告認為:“中國的危機管理目的在於防止危機升級,同時也最大限度地確保本國利益。其特徵有以下三點:①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②追求正當性和主導性;③發揮綜合性和
政治優先。也就是說,涉及到主權和領土等原則性問題時,採取極其強硬的態度,幾乎不做出任何讓步;但在遵守原則的前提下,又可以比較靈活地採取具體行動。中國一貫堅持把危機責任歸咎於對方的立場,並積極地採取實際行動。”

從最近一個階段的中國外交上看,確實也表現了這種“二律背反”的特徵,比如說,中國設置東海航空識別區,可謂硬的一手,但是在具體執行對新設航空識別區的管理時,又幾乎無所作為,一任日美軍機飛來飛去。今年1月31日,中國海軍網報道,東海防空識別區內出現不明目標,東海艦隊出動兩架軍機緊急升空追蹤目標,外國軍機設法擺脫中國戰機的追蹤,最後掉頭離去。解放軍少將羅援在2月2日接受香港《東方日報》專訪時透露,年初一被東海艦隊戰機驅趕的飛機是日本戰機。而在2月1日的日本防衛省記者會見中,有記者問起此事,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說:我知道有這種報道,但是我們這裡沒有什麼值得作為異常事件而發表的消息。可以說,中國大肆宣傳的“軍機緊急升空追蹤目標”,沒有超出對他國軍機所進行的日常監視的行為範圍,也和新設防空識別區無關。

而在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以後,從去年11月30日到今年1月11日,共有中國13名駐外大使和1位使館代辦相繼在外媒刊文,批評安倍行徑,平均不到1天就有一篇。這從表面上看也是硬的一手,但與此同時,中國海監船進入釣魚島水域的次數和去年相比明顯減少,去年進入該水域的中國海監船的次數每個月幾乎都是兩位數(只有10月為8次),最多的是去年8月,高達28次,而今年1月僅6次,而最容易引起武力衝突的飛機飛抵釣魚島上空之事,也只在2012年12月13日發生過一次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這些都可以看作是中國減少容易發生武力衝突的行為,而將主戰場轉移到既能夠贏得更多的國際輿論支持,而又不至於發生武力衝突的“歷史觀之爭”上,這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管控危機的策略。(以上東京專欄由法廣特約記者楚良一撰播)。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