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中國海外投資何以引發“入侵”憂慮?

發表時間:

近年來中國企業大舉海外投資。讓在危機中徘徊的歐洲半喜半憂, 中國投資為歐洲企業帶來新鮮血液,但也引發社會輿論的不安甚至爭議,而中國企業在歐洲的發展道路也並非如意。兩名長年關注中國問題的法國學者Philippe Le Corre 和Alain Sepulchre 於2015年初合作推出書著:L’offensive chinoise en Europe,中文可以譯作“中國在歐洲的攻勢”。作者通過中國企業近年在歐洲投資的實例,綜合分析中國企業在歐洲文化、社會、企業環境下的投資運作實際情況。解析兩種不同社會文化和企業文化帶來的挑戰的同時,也特別介紹歐洲企業十分陌生的中國企業與政治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中國的海外形象塑造對投資的影響。本書作者之一Philippe Le Corre 年初來法國參加出版宣傳活動時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L'offensive chinoise en Europe"(中國在歐洲的攻勢)封面
"L'offensive chinoise en Europe"(中國在歐洲的攻勢)封面
廣告

根據中國商務部2015年初公布的數據,2014年,中國對外資本輸出規模高達1400億美元,首次超過了外國在華投資。曾經的“世界工廠”搖身變成資本凈輸出國,而這一轉變只用了三十幾年的時間。2002年時,中國的海外投資總量還只有21億歐元。中國海外投資強勁的增長勢頭令世界羨慕,也引發種種不安。中國的資本輸出不僅是量的增長,而且也是投資領域與地域的擴大,它不再局限於原材料產業,從農耕地,到酒莊,從基礎設施建設,到高科技產業,中國資本幾乎無所不及;它也不再僅限於礦產豐富的非洲與拉美,從美國,到日本,到歐洲,中國資本可以說無所不往。如果說美國市場之龐大對於中國企業充滿吸引力的話,歐洲顯然對中國投資相對開放。中國企業在歐元區經濟持續的危機中看到了投資機會,開始從最初的希臘、意大利等相對邊緣的經濟體向英國、法國、德國等核心工業大國進軍。根據專註於中國事務的市場研究公司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的數據,2014年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FDI)達到180億美元,幾乎是2013年的兩倍。

法廣:首先我們還是來看一下“進軍”這個詞,中國海外投資與其他國家的海外投資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歐洲人會用“攻勢”這個詞來形容中國的海外投資?

Ph.Le Corre : 我覺得中國企業與其他企業投資的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同,那就是這些企業與中國體制、與政權有一種密切關係,不僅國營企業如此,而且,私營企業在一定程度上也不例外,因為,在中國環境下,特別是目前的反貪腐運動等等,要出口產品,沒有政府綠燈放行是不可能的。

法廣:您在書中特彆強調了中國企業與政治的密切關係,這種關係對中國在海外投資會有怎樣的影響?中國人來法國投資時,法國人面對這種政經關係密切的中國企業投資有怎樣的反應?

Ph.Le Corre : 要知道我們正身處經濟危機,我不敢說歐洲有一種偏執,但至少有一種對他人、對外來事務的憂慮,這在法國尤其如此,所以,有些投資項目因此而未能最終落實。歐洲政治人物不得不考慮其選民的意見,我們畢竟是民主體制,但這種憂慮並沒有阻止太多的項目落實。我個人認為,應當鼓勵這種投資,因為,推動中國企業國際化,可以進一步改善我們彼此間的相互理解。

法廣:您提到了法國人對中國投資的某種不信任。最新的例子就是中國企業入股土魯茲機場,您是否理解這種不信任的心理?這種不信任緣於什麼因素?這種不信任與您剛才提到中國在海外形象不夠好,是否有關?

Phi. Le Corre : 中國確實面對在海外形象塑造問題,如果看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就會發現,在有些歐洲國家,民眾對中國的看法很有保留,或者是由於人權問題,或者是環境問題、氣候談判、或者是由於中國的強大,但其實我們沒有多少理由對中國感到不安,很多情況下,這種憂慮來自缺乏了解,所以,確實需要去解釋,去說明,但糟糕的是中國在這方面並沒有成功。我覺得各國政府也應當在這方面去努力,去解釋、說明,所以,我覺得法國政府總理不久前對中國的訪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這種作用,我們面對的形勢很複雜,失業嚴重,人們對未來憂心忡忡,在國際環境下,法國好像也有些不知如何定位,在這樣的情況下,應當促進交流,和相互了解,當然,各自的體制不會改變,中國體制不會一朝一夕就出現改變,尤其是它的政治體制不會改變。

法廣:那麼,歐洲模式是否應當去適應中國模式?還是相反,中國模式應當適應歐洲模式?中國最近幾年才開始在歐洲投資,總體來說,您如何評價這些中國在歐洲的投資行動?

Ph. Le Corre:  當然不能要求歐洲模式去適應中國模式,歐洲還將是歐洲,歐洲文化畢竟根基深厚,但我也不認為中國會適應西方模式,有人認同 “北京共識”,認為有不同於西方模式的其他模式,但這更是針對第三方,比如在非洲,或在中東等等,有時候,這種模式可能會運作,但用在歐洲則不行,很明顯,歐洲人很在意他們的文化遺產,他們的文化,他們的歷史,所以,中國模式在這裡行不通,中國需要適應,中國如果想來歐洲投資,就需要適時調整。

法廣:大筆中國投資湧入歐洲,是否會在歐洲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

Ph. Le Corre: 從目前情況看,並沒有很多歐洲人或者法國人受雇於中國投資企業,有一些中國企業的併購行動,有房地產購置,有金融投資、還有企業入股,但是,目前並沒有具體事例,在歐洲的中國企業僱用的當地員工總共不會超過五萬人,所以很難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評論。

法廣:總體來說,您認為這些來法國,或其它歐洲國家的中國企業,在經過初期的不信任、猶豫或困難之後,是否得以融入了歐洲本土環境?

Ph. Le Corre :  我認為是這樣,但經歷了很多困難,首先,語言是重要的一關,如果中國派出的人員會說所在國的語言,這已經是第一步,其次,如果他接受中國企業歐洲化的努力,而不是簡單的將中國外派工作人員從中國搬遷到國外,但完全像他們在中國那樣行事,創造他們已經熟悉的環境,這雖然很正常,但還是應當向對方邁出一步,來歐洲工作的華人,代表着中國企業,應當向歐洲社會邁出一步,同樣,歐洲人也應當邁出一步,所有人都應當這麼做,總之,不能把一群中國人搬遷到歐洲,以封閉的方式來管理企業。

法廣:我們剛才提到中國在海外的形象缺乏認同,在投資和經濟領域,法國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

Ph. Le Corre:  絕對是這樣。這很讓人遺憾,法國雖然一直在生活藝術、生活品質、名牌、奢侈品等方面名聲在外,但是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則明顯不足,這太令人遺憾,法國其實有很多出色的企業,所以,我還是那句話,我覺得法國總理瓦爾斯近期對中國的訪問改善了法國在這些領域的形象,但這還不夠,我覺得,還需要加強兩國社會之間的交往,而不只是企業交流,光有投資和政治人物是不夠的,還要有留學生,研究人員,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交流,這樣社會之間才能更好地彼此理解。

《L'offensive chinoise en Europe》一書的兩位作者似乎無意用“入侵者”來形容中國投資,但是,近年來歐美報章對於中國海外投資的描述不乏“衝鋒”、“進軍”、“攻勢”等類詞語,流露出對中國投資強勢湧入感到的壓力。如果說有人從中國由“世界工廠”向資本凈輸出國的飛躍中看到了中國走向經濟強國的步伐的話,《華爾街日報》中文版不久前也轉發文章:“中國廉價資本或將湧向全球”,文章認為,由此而來的資本泛濫有可能會再次引發全球經濟失衡。旅美中國經濟學者何清漣近日也在一篇分析中國經濟形勢的文章”中國經濟逼近懸崖“中指出,中國成為資本凈輸出國的背後,很可能也是國際資本逃離中國,她擔心:“國際資本恐慌性的出逃將引爆中國的房地產、股市、地方債和產能過剩行業的金融風險。”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