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法中加強科研領域互動 新中法里昂大學做紐帶

發表時間:

第三屆中法彙流論壇及里昂中法美食節於9月23、24日在里昂市政廳舉辦開幕式。本次論壇聚焦公共衛生健康、醫療與美食,里昂市長科隆(Gerard  Collomb)與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與有關專家出席了此次論壇,他們隨後到訪坐落在里昂近郊的新中法大學,顯示了新中法大學在法中交往中起到的紐帶作用。

坐落在里昂西北近郊的新中法大學
坐落在里昂西北近郊的新中法大學 RFI
廣告

歷史悠久的中法大學

坐落在里昂西北近郊的新中法大學的前身是中法大學法文預備學校,於1919年在留學法國的蔡元培等人的推動下使用法國“康子賠款”在里昂創辦,校舍由當時閑置的舊軍營聖內地伊雷內堡改造而成。

 1920年初,法文預備學校擴充為文理兩科,改名為中法大學西山學院,從1921年到1976年有473名來自中國的男女學生在這裡就讀。隨後於2014年定名為新中法里昂大學。目前由賽博集團主席兼總裁戴樂濤(Thierry de la Tour d’Artaise)擔任校長。

2019年9月24日,里昂市長科隆與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到訪中法大學,就裡昂中法大學的歷史和對當今世界發展的思考和觀察,法廣專訪克隆市長和盧沙野大使。

里昂市長科隆出席第三屆中法彙流論壇
里昂市長科隆出席第三屆中法彙流論壇 RFI

問題:您對參加這次中法大學的活動有什麼感受?

對此科隆市長表示說“我認為法中關係友善,新中法大學就是最好的見證。1921年法國就接收了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在這裡培養了男女留學生,他們在如科學,經濟和文學等不同領域學有所成後回國,一些人成為中國的領導人,他們曾經在這裡學習。”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回答說,“首先,中法大學是中法友誼的一個紐帶和象徵。在上世紀早期,這是中國政府在國外設立的唯一的一所大學類機構,當時是為了培養中國的建設人才,當時的中國國內政治環境就是那樣。中法大學培養的很多人才在新中國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的成為中國科學、教育、藝術領域的領軍人物。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中法大學當時有一批年輕學生後來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因為這些歷史的因素,中法大學在現實中法關係中扮演着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角色,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正能量的角色。對里昂市政府和法國人民為此作出的積極努力和友好表示,我非常感謝,也非常感動。

我剛才參觀了展覽,看了很多歷史資料,我非常有感觸。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可能不能夠體會當時那一代年輕人的心情。那時候的國家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我們身處一個太平盛世,一個國家富強的狀態,我們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忘記我們前輩所做出的犧牲。”

中國大量投資歐洲帶來的擔憂

問題:法國媒體一方面經常報道中國經濟發展很快,另一方面對中國發展和中國在歐洲的投資表現出擔心,里昂市長科隆和盧沙野大使對此分別回應這種擔心和關注。

法國里昂科隆市長回答說“10年前中國還是世界的工廠,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中國在諸多科技領域領先,中國有長足進步。中國人口眾多因此也不容易進行管理,法國面積小,法國的問題也不容易處理。因此我認為應該看到中國從何處來,在未來又要走向何方?”

科隆市長認為“關於我們這方面,我們需要建設歐盟,一個強大的歐洲,未來世界應該是多邊主義,這需要我們歐洲國家自己知道如何共同合作。的確現在一些歐洲企業去中國投資更加困難,這主要因為中國技術水平提升,歐洲國家也需要提升技術加強競爭力,一方面應對谷歌,另外一方面應對華為,隨後可以平等對話,這樣才能建設未來世界。”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到訪里昂新中法大學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到訪里昂新中法大學 RFI

對此盧沙野大使說“首先,中國和法國都主張多邊主義,而美國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我相信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要站在美國的對立面的。沒有國家願意搞單邊主義,原因搞保護主義。在全球化的今天,搞保護主義就是死路一條。美國想跟中國“脫鉤”,最後孤立的就是自己,而不是中國。中國會越來越開放。我們向廣大發展中國家開放,我們也向廣大的發達國家開放,我們向亞洲開放,我們也向歐洲開放。如果美國不想和中國做生意,那麼它就會成為孤家寡人。 ”

盧沙野大使表示“我想這樣的擔心是不必要的。中國開展對外合作到歐洲投資,實際上對歐洲國家和中國是互利雙贏的行動。歐洲雖然很多人對中國的投資有很大的擔心,但他們不了解實際情況。中國在歐洲的投資只佔歐洲吸收外來投資的2%,可以忽略不計。他們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而且中國的投資給歐洲帶來的是發展機遇、就業和市場。所以我相信歐洲人如果更多地了解實際情況,他們會歡迎中國投資的。而且說實話,中國不像某個大國那麼霸道,我們一向講究平等互利,中法合作很多成功的範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我們要多講中法、中歐合作中好的故事,而不是老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它。實際上我覺得這屬於一種心態問題。”

未來行動目標?

問題:您作為中國駐法國大使,在未來工作中將怎麼做,能夠促進中法關係朝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向發展?

盧沙野大師回答“我會試圖儘可能多地接觸法國社會各界,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中國的,表揚還是批評中國的,我都願意跟他們接觸。我跟他們平等地交換意見,把我知道的事實和數據告訴他們,可以由他們自己去進行比較,進行判斷。我相信通過這樣心平氣和、理性地交換意見,會讓越來越多的法國民眾了解一個真實、全面的中國。”

對此科隆市長表示“我非常樂觀,世界需要我們建設,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界,如氣候問題,污染問題是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也充滿機會,看64年前是什麼樣子,我不希望生活在過去,我認為現在的生活最美好。”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