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二十國集團峰會的由來

發表時間:

20國峰會是由8國集團和11個新興國家及歐盟組成,被認為是目前最重要的國際經濟合作論壇,屬於布雷頓森林框架內的非正式對話機制。90年代的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讓發達國家意識到,他們必須與新興國家緊密合作,共同管理世界經濟。

特別節目
特別節目 RFI
廣告

20國集團的由來始於1999年9月工業7強財長華盛頓會議。當時加拿大經濟部長保羅-馬丁倡議邀請新興國家組成20國集團,目的是加強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的對話,維護國際金融體系穩定。當時工業7強會議已經固定邀請俄羅斯出席,形成了8國集團。1999年12月16日,20國集團在德國柏林正式成立。不過,在2008年以前,20國集團一直是以財長和央行行長年會的形式存在。

2007年美國次貸風暴引發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雷曼兄弟銀行的破產震驚世界,國際金融體系受到嚴重質疑,隨後20國首腦峰會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登場了。

第一次20國集團首腦峰會2008年11月15日在華盛頓舉行,20國首腦彙聚華盛頓,商討展開全球合作,共同抗擊金融和經濟危機,推動世界經濟朝向平衡、可持續發展。第一次20國集團峰會達成協作共識,避免了國際金融體系全面崩潰。各國首腦也認為,未來必須要改革國際金融體系,預防全球股市和彙市的大起大落。

2008華盛頓20國峰會的成功為後來的首腦峰會開闢了道路。20國集團在華盛頓協議中承諾,要加強政治協作、修改金融和會計領域的規則、加強對全球金融市場的監督、改革國際金融機構、避免出現貿易保護主義。
隨後在2009年4月的倫敦峰會和同年9月的美國匹茲堡峰會上,20國集團繼續為擺脫經濟危機做努力,啟動了50億美元作為實現各項承諾的基金。

倫敦峰會的最後公報聚焦3大領域:一是鞏固和加強金融體系, 二是通過金融機構提供更多融資,三是着手實施行動計畫。

美國匹茲堡峰會的討論議程包括: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全球經濟增長,遏制氣候升溫籌資,和能源安全以及國際財務規則改革。

輿論認為,美國匹茲堡峰會標誌着20國集團峰會成為國際經濟合作的首席論壇,開啟各國協作管理世界經濟的時代。20國首腦還決定從2011年開始,將每年兩次的20國首腦峰會,改為每年一次。

第四次20國集團峰會今年6月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多倫多20國峰會的背景是世界經濟開始復蘇,但仍十分脆弱。多倫多峰會以“經濟復蘇和新開端”為主題,討論的議題包括:世界經濟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促進國際貿易增長等等。

第5次20國峰會定於2010年11月11日至12日在韓國首都首爾舉行。全球金融體系面臨的問題仍是首爾峰會的重點之一。在首爾峰會之前,中國的人民幣彙率和世界彙率戰爭一度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

不過,首爾峰會之前, 20國財長和行長在韓國慶洲達成協議,同意避免競相壓低本幣彙率,暫時緩解了一場貨幣戰爭。美國財長蓋特納則呼籲各國降低經常項目差額在GDP中所佔比例,此舉被認為給中國調整本幣彙率留出了更多時間。

下一屆第6次20國峰會定於2011年在法國尼斯舉行,具體日期還有待敲定。

20國集團峰會沒有固定秘書處,秘書工作由當值主席國負責。20國峰會的主席國從5個小組中產生。

第一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沙特、美國;

第二組包括:印度、南非、俄羅斯、土耳其;

第三組包括: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第四組包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

第五組包括:中國、韓國、日本、印尼。

20國峰會為保證持續性,採取三套馬車管理方式,即由剛卸任的主席國和即將輪值的兩國,共同協助當值主席國工作,參與制定峰會議程、主持會議、起草公報。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