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曾推動華人“泰化”的泰國社會是否面對“中國化”?

發表時間:

歷史上,有不少華人移居東南亞國家,在那裡開闢新的生活,也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華人融入當地社會的過程,因政治、社會等不同因素,有着不同的軌跡。泰國被看作是海外華人最集中的地區,根據不同統計,這裡的華裔族群在當地總人口中所佔比例在10%到12%之間,但這些華人通常也被稱作是華裔泰國人,因為他們基本上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社會,很多華人都將自己的中文姓名泰語化,他們中大部分人已經不會說漢語,而且,他們更接受自己的泰國人身份。泰國的華人社團因此時常也被中國媒體和學界看作是華人很好地融入當地社會的典型。但華人在泰國的同化過程其實並不是一個愉悅、自願的過程,而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大批新移民湧入泰國,孔子學院也開始在這裡紮根。華人社會經歷幾十年的“去中國化”之後,如今是否會給泰國社會帶來一種“中國化”?赴曼谷報道東南亞國家聯盟峰會及系列峰會期間,我們有幸在本台駐曼谷特約記者江楓的協助下,走訪了泰國朱拉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利德森教授(Worasak Mahatthanobol)。利德森教授曾是朱拉大學中國問題研究所的創辦人。目前重點研究中國新移民問題。

利德森教授2019年11月1日在曼谷朱拉大學政法系辦公室接受法廣中文採訪。
利德森教授2019年11月1日在曼谷朱拉大學政法系辦公室接受法廣中文採訪。 法廣中文曼谷特約記者攝
廣告

入鄉隨俗:強制性的同化

法廣:泰國華人常常被看作是華人融入當地社會的一個典型,很多華人將自己的中文名字“泰化”,他們的後代很多人也不再會講中文。但從個體來看,這種“去中國化”的努力,是否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利德森教授:我想,這個問題可能有一種誤解。並不是泰國有一個同化政策,而是七、八十年前,泰國政府注意到在泰國的華僑參與抗擊日本人的行動,那時中國開始抗日戰爭,這讓泰國政府面對一個很大問題,因為,那時,泰國與中國沒有大使館關係(沒有外交關係),但與日本有。如果華人(在泰國)殺害日本人,大家可以想象,泰國政府需要保護日本人在泰國的安全。時任總理不得不思考,怎樣才可以不讓這個問題給泰國社會帶來太多困擾。他想到的第一件可以做的事,是不讓華人讀中文。政府於是關閉了所有教中文的學校。這是在1937年。這是政府第一次(對華人採取的措施)。

政府後來第二次採取措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這一次是允許泰國的中華學校教授中文,但只到小學畢業。但是,只在小學學中文其實沒有很大益處。道理是什麼呢?政府的想法是,如果華人不會說中文,就不會去維護中國文化。這項政策執行了幾十年。華人在小學學中文到四年級,就不能再繼續。如果哪些華人家庭想讓他們的孩子繼續學中文,就要課外補習。但這樣的補習很困難,因為找不到老師,而且孩子也不願意,因為在學校上課之後,回家還要補習,很麻煩。幾十年過後,他們就不懂中文了。不懂中文,就不可能保護中國文化。剛才我說,政府政策的目的不是同化,而是那時的泰國政府怕華人,沒有找到其它辦法,只能這樣做來控制華人。這種政策取得成效……華人不可能再用中文了,他們每天的生活也都是泰文。

法廣:其實是一種強制性的同化……

利德森教授:是。

新老華人移民的不同特點

法廣:您現在的研究重點是新移民。您的新移民定義是什麼?指的是哪些華人?他們和老一代華人移民相比,有什麼不同特點?

利德森教授:新移民定義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以前,我們認為,移民就是那些到泰國後,想一直(在這裡)生活到死的人,他們不想回老家。但是,我開始動手研究的時候發現,這個定義不夠清楚,因為有些新移民在兩國間來來回回。其中有些因素很重要。我去訪問他們發現,孩子的問題很重要。如果他的孩子在大陸,他們就不會在泰國住到死,他們說最後應該回大陸。如果他們的孩子在泰國,他們就不想回去了。

新移民的第二個定義特點,是他們的思想與(老一代)華僑不一樣。因為新移民的成長過程是在新中國的政治經濟背景下,是共產黨時代。有一段時間,他們經歷了文革,有一段時間,他們從小時候進入學校,就被教導共產主義的好處。文革期間,不要孔子,不要宗教……所以,現在的新移民沒有宗教,也沒有傳統文化……他們的文化不是以前的中國文化,這是他們與老一代華人另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在泰國人眼中,以前到泰國來的華人,思想上很一樣,佛教、禮貌等都一樣。但新移民不同。他們到泰國的廟宇,不會拜神,不像以前的華僑像老朋友一樣,大家有差不多的文化。

第三個特點是,以前的華人到泰國來,他們大部分人都很窮。但新移民可以區分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從中國改革開放,到2001年。為什麼是2001年?因為這一年,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開始有自由貿易。2001年前來的新移民,他們不是很有錢,但也不是很窮。2001年以後來的人有錢了。2001年以前來的移民活得也比較辛苦些,2001年以後的新移民就不太辛苦。他們做買賣,做投資貿易,規模很大。這也是與老一代華人不一樣的地方。

最後一點,是他們來了,有錢了,在這裡做投資貿易。我去訪問他們,大部分人可能還是在靠泰國的法律,(合法)做生意,沒什麼問題。但也有小部分人有問題,他們不是光明磊落地做生意。

所以,新移民有很多特點。第一,大部分人想留在泰國生活,是否想返回大陸,每個人的理由不同,但我覺得孩子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第二,現在的新移民不是很窮,也不辛苦,他們憑藉自由貿易來到這裡……

兩岸三地僑民是否認同單一華人社團?

法廣:以前的華人是一個相對單一的群體,沒有台灣人、香港人、大陸人這種區分。如今,台灣人、香港人、大陸人是否認同自己是同一個華人社團呢?

利德森教授:不。我說的新移民不包括台灣人或香港人。為什麼?因為台灣人和香港人,他們還是延承了以前的中國文化,而新移民有自己另外的文化,不是中國文化,也不像共產文化,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文化。我舉些例子,比如,他們去廁所,不衝水;他們不排隊;禮貌也沒有……這是什麼文化,我也不明白。但最近幾年中國政府也在努力,教他們出國的時候,應該怎麼樣怎麼樣,我看到了不少變化,在變好。但是,很難改掉的是他們的文化和思想。

法廣:泰國社會如今怎麼看這些新的中國移民呢?

利德森教授:我覺得您應該問:中國人怎麼看泰國人。我在訪問他們的時候,問他們為什麼到泰國來,而不是去馬來西亞、澳洲或美國?他們說:泰國人人情很好,脾氣很好,也很熱心,如果看到新移民有問題,他們會去幫助。第二點是,在泰國做生意和在中國不一樣,在中國,因為人多,所以要比賽(競爭),但在泰國不用比賽,做什麼都很容易成功。

新移民鮮有政治參與

法廣:泰國華人是否有政治參與?是否參與當地的政治生活?

利德森教授:以前的華人,比如像我這樣的第二代華人(現在有第三代、第四代),有不少人(參與政治)。觀察一下泰國的代表團會發現,他們中70%、80%以前是華人,父母是華僑,像我這樣。但新移民,現在還沒有(這種參與)。我訪問他們,他們很怕,他們不願意與政治有什麼關係。這種情況很普遍。

法廣:泰國有不少華文媒體。這些中文報紙是否受到中國政府的影響?

利德森教授:泰國的中文報紙,中國政府說什麼,他們都OK,不會反對(批評)。

法廣:泰國的中文媒體更多的是大陸背景,還是也有台灣背景的報紙?

利德森教授:也有台灣背景的媒體,但在我看來,很少,以前《世界日報》很強,現在已經比不上其他報紙。那些從大陸來的媒體,比如《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他們的訪問工作(採訪)不像你們這樣,你們從巴黎來。他們訪問我,是問我的意見,問我對中國政府的政策是什麼意見。不像《世界日報》或其他華僑的報紙那樣。

法廣:如果,比如說在他們訪問您的時候,您的觀點是批評中國政府的觀點,他們會接受嗎?

利德森教授:那要看他們提的問題,因為他們提的問題不可能讓我批評!有一次,他們問我:怎麼看習近平的反貪政策。我就問他:我可能說不好嗎?……但我的問題是,習近平自從他擔任最高領導人,就把反貪政策提到很高的位置。我就問記者:這個政策從江澤民時代就已經有了,但為什麼現在中國還在反貪?他回答說:他也不知道!……所以我說,是否批評,要看他的問題。他們提出的問題不可能讓我批評……如果我批評,他也不可能報告出來。

法廣:華人過去經歷了“泰化”:他們改了自己的中文名字,也不再講自己的語言。如今有大批新移民到來,泰國社會是否會面對某種程度的“中國化”?

利德森教授:不會!因為我訪問的那些人,他們都在學泰語。因為他們要做買賣,要把東西賣給泰國人,不講泰語不行。

泰國現在有不少人喜歡學中文。但是,他們學中文與我們那一代人不同。我們那一代人學中文,是要學中國文化。現在不一樣,他們可能有中國愛人,或者想讀中國小說,要看電影……聽泰語(版)會不舒服,想要聽中文(版);或者需要做生意、工作……這完全不是在學中國文化。我不認為他們是中國人,他們不會改變,還是泰國人。他們只把中文看作是一種……工具。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