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王克平雕塑作品對話吉美博物館文物——以自己的語言跨越時空

發表時間:

旅法中國藝術家王克平的雕塑作品,剛剛離開巴黎羅丹博物館,走出一位中國當代藝術家與被看作是現代雕塑藝術之父的羅丹的對視,又走進了被看作是歐洲最大亞洲藝術收藏的巴黎吉美博物館的展廳。 自2022年11月23日起至2023年3月6日,他的21件木雕與銅雕作品,與那裡記錄著中國傳統藝術悠久歷史的文物珍品並列展出,呈現一種別緻的跨越時空的古今對話。這一先一後兩次展覽凸顯出王克平作品跨越歐亞不同文化傳統的藩籬,又不乏歷史傳承的特性。

oeuvre du sculpteur chinois Wang Keping: Femme Han
oeuvre du sculpteur chinois Wang Keping: Femme Han © Courtesy de l’artiste et de la Galerie Nathalie Obadia, Paris_Bruxelles
廣告

建成於19世紀末的吉美博物館自20世紀中葉起就變成以亞洲文物收藏為主的藝術殿堂,是歐洲最大的亞洲藝術博物館。進入21世紀以來,這座已經有百餘年歷史的博物館開始向當代藝術開放。在前任館長Sophie Makariou的推動下, 博物館自2015年起,推出Carte Blanche 活動,邀請亞洲當代藝術家來這裡展覽。

Claire Bettinelli 和Aline Wang是這次王克平作品展的策展人。Aline Wang 對父親王克平的作品自然了如指掌,而Claire Bettinelli已經是第十次主持亞洲當代藝術家在吉美博物館的作品展。這也並不是首次有中國流亡海外的藝術家在這裡展出。

Claire Bettinelli:“對於這些80年代流亡海外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來說,這樣的展覽可能更有其特殊意義。今年夏季,楊詰蒼作品也曾在這裡展覽,與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對話。在一定程度上,由於文革,這些藝術家曾被剝奪了中國藝術歷史的學習與傳承。對他們來說,在吉美博物館展覽與這些傳統藝術珍品的對話,也是在彌補這種歷史斷層。”

“王克平不希望他的參展作品與博物館收藏的對話過於突兀。所以我們共同選擇了那些與博物館收藏不僅在形式上,而且也與中國藝術史有關聯的作品。比如那些很有普世性的女性呈現、或禽鳥等作品。這些當代作品與博物館收藏既形成一種細膩精美的對話,也非常尊重展館收藏自身的特點,努力呈現某種延承。我覺得我們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對我來說,這次Carte Blanche布展活動比較輕鬆順手,因為王克平努力與博物館收藏保持一種和諧。我們可以在展覽布局中感覺到這一點。” 

“我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此的確要感謝Aline Wang的幫助。她在王克平工作室,在王克平作品中,找出了那些可以與展館收藏形成對話的作品。找到參展作品後,還要思考展覽想要凸出的思想,因為我們並不想局限於一種藝術形式的對話,而是也希望這次對話從藝術史的角度有意義,能呈現中國藝術史的延續。我覺得安排這樣的對話,王克平的作品可能比其它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更容易,因為他的作品比較容易看懂,不那麼抽象,概念藝術色彩不那麼濃厚。道家的那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理念貫穿其作品。看王克平的作品,不能忽略這一點。他的木雕作品有一種書法特點,他也在雕塑作品中注入了一種力量。在我看來,這很有道教文化的特點,呈現出中國藝術史中的普世特點和全球性。”

的確,布展結束後,展館的工作人員感覺王克平的這些當代作品好像從來就在那裡一樣。

前來參加展覽開幕剪綵活動的朱德群基金會副主席朱以峰也對本台表示:

朱以峰:“我覺得王克平的作品與吉美博物館收藏相輔相成。在線條勾勒的裝飾風格上,兩者間有某種延續,我覺得這個展覽的思路非常成功。王克平作品從表現形式到雕刻手法都注重簡樸,而我們也可以從博物館收藏的古文物中找到相似的特點。兩者的簡潔手法遙相呼應,確實非常出色。”

王克平木雕作品:月仙
王克平木雕作品:月仙 © Courtesy de l’artiste et de la Galerie Nathalie Obadia, Paris_Bruxelles

曾是巴黎市屬博物館總監及巴黎紮德金博物館(Musée Zadkine)館長的Sylvain Lecombre常年關注王克平的藝術創作。他是1999年王克平作品參加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的雕塑作品展的一個重要推手。

Sylvain Lecombre :“(吉美博物館)收藏的是傳統的歷史悠久的物件,王克平的雕塑是當代藝術作品。他當然是亞洲人,但其風格截然不同。我們當然可以找到相似相通之處,這是肯定的,但他並不是仿效傳統藝術品或從中汲取靈感,他的創作是自由的,是一種不囿於傳統的自由。總體而言,我很喜歡雕刻藝術,喜歡當代藝術,但王克平非常與眾不同,沒有人有他這樣的特點,他的作品非常個性化,造型非常簡樸,非常內向,非常個人,非常有感官之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有一種情慾之美。無論是動物題材,還是女性題材,都總是像一種愛撫,總有一種造型的柔美。我非常喜歡。”

王克平木雕作品: Le Calin
王克平木雕作品: Le Calin © ©Courtesy de l’artiste et de la Galerie Nathalie Obadia, Paris_Bruxelles

香港雕刻藝術家陳雲鵬也很早就注意到了王克平藝術創作的特別之處,他在展覽剪裁活動上向本台表示:

陳雲鵬:“中國的藝術品,想推陳出新,說來也不是太容易,除非你非常有創作經驗。另外,在看中國藝術品的時候,每個人常常會被傳統鎖住,一般來說很難逃脫傳統的窠臼。比如漢朝殉葬品中的那些器皿或人物非常樸素的造型,一般的藝術家很難從中找到可以再表現的機會。但是,王克平特別敏感,他可以在很樸拙的造型中,找到一種新的造型,這是他(的作品)與傳統相聯繫的一個重要部分。另外一點是,他同時跨越幾千年的質樸造型,又把西方的現代造型帶進自己的創作中,這一點也很珍貴,因為在兩種藝術相結合的時候,如何把過去和現在做一種協調的組合,是最難的。一般的藝術家在創作中,可能對現代性有一種認識,但往往缺少對古代(的認識)。但王克平的作品在時空上聯繫得很好,所以我們不會在他的作品中覺得有某種勉強。他非常自然地把中國的古典與西方的現代精神結合在一起了。”

王克平銅雕作品:鳥
王克平銅雕作品:鳥 © Courtesy de l’artiste et de la Galerie Nathalie Obadia, Paris_Bruxelle

同樣是雕刻藝術家的陳啟元先生欣賞王克平的作品,也欣賞他在藝術上的堅持:

陳啟元:“我覺得他堅持自己的世界觀,自己的藝術觀,一直走到現在,沒有改變,這很難得。他對樹木非常敏感,(看)他的作品好像可以聽到樹的心臟在跳動,這一點可以從作品的質感或造型中感覺到。對木頭的敏感可以做到這個地步非常少有。他的作品不是純抽象,也不是純具象,是介乎兩者之間。看他的作品,從形狀或質感,好像聽到木頭的心臟在跳動,這是我最喜歡之處。我不是從現代藝術的角度來看。我最喜歡的是那種私密的氣質,很感性。我們當然可以找一套理論,以中國藝術或現代藝術去評論,但對我來說,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有一種已經屬於他的特色。”

法國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高級研究員兼策展部主任瑪薩拉·利斯塔(Marcella Lista)這樣評論王克平的作品:

Marcella Lista:“我覺得,王克平作品最出色之處是它的普世性。它既紮根於中國當代藝術起步的歷史,同時又面向一個更廣泛,更漫長的歷史。這使得他的作品非常適合這樣的藝術對話。”

“我們所在大廳是吉美博物館的中國考古文物廳,這裡有很多精品。今天我們在這裡看到一些實用造型,與一些抽象造型遙相呼應,超越歷史,超越時空,我們可以在一些歷史久遠的文物中看到某些同樣的技術手法和材料,比如木頭,從中可以看出,王克平的作品是一個古老藝術的延續,但他的作品同時也有獨特之處,有他的當代性,這一點很重要。”

“我覺得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王克平的作品既非常當代,又穿越時空。這種雙重性令我們放眼歷史長河,思考超越我們自身、甚至超越人類本身的歷史。他的作品講述着人性,講述着人類生存條件,講述着個體的孤寂、個體與他人的關係、個體與社會、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係。所有這些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都在王克平作品與吉美博物館的文物收藏的相遇與對話中完美地體現出來。”

巴黎吉美博物館的展覽之後,王克平還將赴法國著名的王宮所在地Chambord舉辦個展。2024年,他的作品將在比利時皇家美術館展出……如果說獲得國際承認是成功的一個標誌的話,王克平的藝術創作更是一種堅持自我,尋找自己獨特的表達語言的執着。王克平也許無法擺脫星星美展代表人物的標籤,但他也從未止步於星星美展時的那種強烈的反叛精神。在被看作是藝術之都的巴黎,他擺脫了中國政治環境下言論控制束縛,但也始終拒絕加入各種風生水起的當代藝術潮流,堅持走自己的路。他承認,這需要更強的韌性,更多的勞作,必須不斷堅持,才能夠引起他人的注意。

王克平在自己的工作坊完成一件桃花心木作品。這是他首次使用桃花心木這種珍貴木材作為創作材料。六件大幅桃花心木雕塑作品陳列在吉美博物館四樓圓廳。
王克平在自己的工作坊完成一件桃花心木作品。這是他首次使用桃花心木這種珍貴木材作為創作材料。六件大幅桃花心木雕塑作品陳列在吉美博物館四樓圓廳。 © Courtesy de l’artiste et de la Galerie Nathalie Obadia, Paris_Bruxelle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