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政治

曾鈺成借洋紫荊非紫荊暗批港府“去殖化”矯枉過正

近年經常扮作開明的香港傳統老左曾鈺成撰文,以香港市花洋紫荊不是紫荊作為比喻,暗批最近梁振英政府的去殖民化不倫不類。北京及特區政府部分官員將香港社會反政府活動視為殖民思維作祟,因此掀起近來的所謂去殖化運動,包括將街頭郵筒的英女皇頭像去掉。

香港立法會
香港立法會
廣告

身為立法會主席的曾鈺成8日在報紙撰文指出,紫荊和洋紫荊雖然有相近的名稱,卻是不同的品種。紫荊英文俗稱Chinese redbud(中國紅蕾),主要在中國大陸的中部和南部生長,而洋紫荊則由法國傳教士在香港發現,再判定為新物種,起名為Bauhinia blakeana。

曾鈺成說,由名字和生長地區可見,紫荊屬於中國,而洋紫荊則屬於香港,但或可能當初起名的人見洋紫荊外型部份似紫荊,以為是外來品種,遂起名“洋紫荊”,但曾鈺成認為,它是香港本土的植物,叫“香港紫荊”或更恰當。

曾在報紙的專欄續稱,洋紫荊自1965年定為香港市花,基本法起草期間,亦採納洋紫荊圖案作特區區旗及區徽,並與基本法一同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但基本法卻指區旗及區徽的圖案是“紫荊”而非“洋紫荊”,曾鈺成認為這或是要“去殖化”,但就會令區旗及區徽都不符基本法。

曾鈺成總結說:“洋紫荊受香港人喜愛,不是因為名字中有個‘洋’字,而是因為她適應了香港的土壤和氣候……如果她的生長環境受到破壞,就會變得失色和變質。”

香港的市花為洋紫荊,但建制派的媒體和組織一直以來卻有意無意省去“洋”字,儘管大陸媒體亦稱“紫荊花”為香港市花。特區政府為了政治正確,每年頒發的最高榮譽的“大紫荊勳章”,也刪去“洋”字。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