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通識科改革爭議

通識科變身:增國教、刪「普世價值」「法治」民調指逾半市民反對刪減

被建制派指是青年參與社運元兇的高中「通識教育科」,教育局決定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但新科內容較原來方案更集中談中國發展,重點學習「一國兩制」優勢,並刪減環保和各國合作等國際議題,「普世價值」和「法治」亦失蹤。不少通識科教師批評新科實際上是灌輸式的「國民教育科」,縮窄學生視野,推行亦太急。但港府已決定,自9 月新學年的「中四」(相等於法國高中2年級)起推行。 

資料圖片:2012年香港反國教運動。2012年9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以手勢表示拒絕政府推行國民教育
資料圖片:2012年香港反國教運動。2012年9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以手勢表示拒絕政府推行國民教育 路透社
廣告

通識科改革的爭議未有因為教育局的決定而停息,不少家長和老師今(2日)早致碗電台叩應節目表達不滿和憂慮,而香港民意研究計畫上周進行、昨天公布的電郵調查結果亦顯示,在近五千名受訪者中,62%市民反對刪去部分民生及社會政治參與議題;54%反對重整及刪減課程內容至原有的一半;48%反對增加大量有關國民身份認同的內容,而支持者則佔總受受訪人數35%,已是三條問題中最多人支持的,其餘兩條問題的支持率只有兩成二和三成。 

通識科不單被改名,內容亦與教育局2月發出的課程諮詢文件大相徑庭。根據局方昨天發給全港中學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簡介可見,三大主題之首的「『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加入「(香港加入中國事務的裨益:)讓香港具備『 一國兩制』的優勢」;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主題中,則換掉「綜合國力的提升」分題中的內容,刪掉「法治」、「社會治理」、「生態文明」以及「基礎建設」等議題;在最後的「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主題中,刪走「國際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及行動」、「國家和非政府組織的援助行動」及「各國的研究和合作」等國際議題。 

中國於2013年頒布《關於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情況的通報》,有公共知識分子指,當中要義是「七不講」,當中包括不要講普世價值、司法獨立和公民權利等,與新科被刪除的議題雷同。 

科目委員會主席劉智鵬今早在電台中解釋,刪減主要是基於課時減少而作出的取捨,若討論「法治」等題目,或會涉及國策和政治體制,需要較高層次的觀察和思考,授課需時,否則容易流於斷章取義。 

不過,本身是通識科教師的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田方澤批評,改名後的科目是灌輸式的「國民教育科」,而試題只有選擇題和短題目,亦令學生變得只求背誦當局的既定立場,缺乏討論,難以達到通識科培養獨立和批判思考的宗旨。 

另外,他和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幹事羅潔玲都認為,今年9月便推行新科目是太過倉率,羅潔玲解釋,課程內容變化很大,舉例過往以議題探究為主,較多涉及生活議題,但課程改革後將涉及中國與香港的政制及憲制發展等議題,教師需時接受培訓和準備教材,壓力甚大,根本難有足夠時間製作教材,質疑當局是否期望教師只是照本宣科。 

她亦憂慮課程內容的修改會令學生的視野會變得狹窄,她舉例,新科在公共衛生課題上,有關國際的學習重點只涵蓋世界衛生組織,未提及其他國家的合作;而「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重提香港和國家的關係,亦可能與另外兩個主題重複。對於試題改為著重選擇題和短答,她形容是「開倒車」,因為過往的「延伸回應題」,學生需推論、表述立場及引用例子等,屬高階思維,現在則是課程和考核都變得簡單。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