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歐洲思想文化長廊

英國——憲政制度的故鄉:說不盡的莎士比亞之四 ,莎士比亞戲劇世界 之一

發表時間:

「提要」 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是一個包羅萬象、無比豐富的世界,它寫盡了人生百態。從帝王將相到市井小民,從熱戀中的癡男怨女,到唯利是圖的奸商巨賈,從充滿家恨國讎的公子武士,到冷眼觀世的哲人隱士,可以說他的視野上天入地,他的剖析纖毫無遺。

英國文豪莎士比亞
英國文豪莎士比亞 Wikimedia Commons
廣告

問:前面你說過莎士比亞戲劇題材的豐富,無人能比。今天你來具體談談吧。

:好。因為需要有一個總體的概念,讓大家了解莎翁廣闊的戲劇世界,這個戲劇世界,可以用莎士比亞自己的一句話來概括:“世界是個大舞台,人人都是演員,他們上場又下場,一生要演許多角色”。這是莎翁名劇《皆大歡喜》中的台詞。莎士比亞同時又把人生劃為七個階段:嬰兒、學童、情人、軍人、法官、老人、垂死者。顯然在這人生的七個階段,每個角色都有自己豐富的故事。在普通人,這就是人的日常生活,但是莎士比亞把這些日常生活搬上舞台,使其戲劇化,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世界這個大舞台上,所有的人,男男女女,都在演着自己的角色。所以,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其實就是整個世界,其廣度與深度浩瀚無邊。難得的是,他用那支筆,像一把解剖刀,把這個表面上看起來雜亂無章的世界,條分縷析,讓其纖毫畢現。所以,哈茲里特認為,莎士比亞具有領會所有觀點和情感的能力。他說,“他用一種直覺的和有預見性的方式,深入到這些思想和情感的各個發展方向,深入到命運的改變,激情的衝突,和思想的轉變中去”。

問:確實,人生的這七個階段故事各不相同。

:是的。每一個人身上都會有複雜的變化,人人都會有自己的學習史、奮鬥史、愛情史。放到世界大舞台上,都是組成豐富世界的一滴水,人們常說,一滴水能映出整個世界就是這個意思。歌德認為,莎士比亞的天賦並不是為了一個直接的、人世的目的,而是為了更高的普遍的精神目的。他說,“我們並不是輕而易舉地就能找到一個人,能像莎士比亞那樣洞察世界,也並不是輕而易舉地就能找到一個人,像莎士比亞那樣,說出自己內心深處的見解,並且讓讀者跟他在更高的程度上領悟世界”。歌德這話就是告訴我們,世界上發生的那些事兒,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發生的那些事兒,如果不加深思,那就是看個熱鬧,糊裡糊塗地過日子。但這些故事成為莎士比亞的戲劇題材,他把這些題材寫成震撼人心的戲劇,讓你在觀看舞台上的表演時,醒悟到這些日常生活的戲劇化,能夠揭示生活深處的意義。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有一個意義世界,這個世界通過語言來表達、揭示和領悟,所以歌德又說,“我們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世界就變得完全透明,我們突然發現,我們對美德與陋習,偉大與渺小,高貴與卑賤,都非常熟悉。而且這一切都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實現的”。

問:歌德這些說法,其實是在談觀看戲劇的意義。

:沒錯。人在日常生活中,對身邊發生的各種事情,都是首先獲得直接的感受,判斷這些事情的性質,往往是來自未經反思的當下反應。可是,我們可以想象,當這些事件被寫成戲劇在舞台上演出的時候,你在台下觀看的那種距離感給了你思索的空間。它會調動你所接受的教育資源、道德資源、價值立場來接受某些東西,否定某些東西。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幫助你在生活中選擇你的價值和道德立場。好,我們先放下這些戲劇理論,我來勾勒一下莎士比亞那個成型的戲劇世界。

莎士比亞的戲劇研究者,一般把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畫分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各有創作的重點,但我們一定要記住,這個畫分是很模糊的,它只是一個非常粗線條的勾勒。這主要因為有些劇本創作的時間很難確定,而戲劇主題也會出現在各個不同的創作期。我依照戲劇史的傳統分期來介紹,但要記住這裡有很多例外。第一期,是1590-1600年,被稱作是喜劇與歷史劇年代。在這個時期,莎士比亞創作了十部喜劇,九部歷史劇。

問: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主角都是金雀花王朝末期的君主吧?

;是的,從約翰王到理查三世,都鐸王朝的君主有一位榜上有名,那就是亨利八世。但是這部戲劇是莎士比亞與約翰·佛萊切合作的,故一般不算入莎翁的歷史劇。莎士比亞專註歷史中帝王的品性作為,這是和中世紀後期和文藝復興初起時,歐洲人普遍對君主的行為和品格比較關注有關。我們曾經分享過愛拉斯謨對君王與暴君品性的區分與定義,在人性漸漸覺醒,人們開始注意國家與個人的關係時,人們把決定國家興盛衰亡、百姓幸福痛苦的主要責任,放在一國君主身上。我們知道,在非民主制的國家中,一個君王的品性、智慧,幾乎就決定國家的命運。比如文景之治與貞觀之治,便與漢文帝漢景帝與唐太宗的個人修為、治國理念有關。莎士比亞生活在伊麗莎白一世的時代,同玫瑰戰爭時期王族血拚、國力貧弱相比,此時王權鞏固、內鬥消弭、百姓安樂,一片太平景象。莎翁的創作活動,又受女王扶持,使他更願意撫今追遠,從歷代君王的行為品格中,尋找讚美當前盛世的美言。這九部歷史劇,一共只寫了六位君主,因為亨利六世有上中下三篇,亨利四世有上下兩篇,加上約翰王、理查二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共為九部。這些歷史劇被看作莎士比亞政治觀點的宣示,許多研究者通過解析這些劇本,分析莎士比亞的政治態度。比如阿佛里·普羅,從分析亨利五世一劇着手,指出莎士比亞對馬基雅維利政治思想的批評,他認為莎士比亞指出哈利王子,也就是後來的亨利五世,為了自己的王冠而把國家拖入驚濤駭浪之中,莎士比亞在這部戲中描繪了一個權欲熏心的人,一個因為統治權的合法性不確定,而通過挑動外部戰爭而鞏固自己權位的人。我們下面會專門分析這些歷史劇的政治意義。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