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歐洲思想文化長廊

英國——憲政制度的故鄉介紹 說不盡的莎士比亞 之五 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 之二

發表時間:

「提要」 在創造歷史系列的同時,莎士比亞還創造了一個充滿人性的溫馨世界。他的十部喜劇描繪了一個豐富多彩、性格鮮活的常人天下。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Wikimedia Commons
廣告

:莎士比亞筆下的歷史世界和現實世界反差實在太大了。

:是啊,那真是兩個世界,一個陰暗抑鬱,充滿了爭鬥、殺戮、陰謀、背叛,一個明亮鮮麗,充滿慈悲、巧合、寬恕、友愛。前一個是一個非人化的權力世界,後一個是人性化的現世圖景。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就算有對邪惡行為無情的揭露與鞭撻,莎翁也表現得寬厚與慈悲。我們來看看莎翁這十部喜劇,這是他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它們是《錯誤的喜劇》《馴悍記》《維羅納二紳士》《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們》《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從這些喜劇中,我們看到一個充滿幻想與愛心的平常人,卻以天縱英才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美好的人間和一個美幻的仙境。莎士比亞何以能做到這一點呢?我的恩師周輔成先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曾著有一篇宏文,《論莎士比亞的人格》。這是我所讀過的莎士比亞評論中最精湛的一篇。周先生在文章中,論述了英國戲劇從宗教劇到倫理劇的轉變。周先生認為,倫理劇實際上就是戲劇的人化。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有兩種風格,一種是來自古羅馬哲人塞涅卡風格的悲劇,另一種是英國本土的輕快的喜劇,英國在耐心等待一個天才的出現,他要能表現英國人的笑,也要能表現英國人的悲。周先生說,這個人要能進行“深入民族靈魂內部的探險”。

:他們終於等到了莎士比亞。

答:沒錯。周先生認為,莎翁能擔此重任,是因為他的平民性。周先生提出“平民性”這個觀念,我以為是抓住了莎士比亞戲劇的靈魂。在周先生看來,莎士比亞雖生活在伊麗莎白時代,但他受同時代思潮與偏見的影響較少,他的平民出身和平民生活,使他被真實的生活滋養。周先生說,“如果有人鄭重問我,莎氏人格來源何在?我將告訴他,莎翁的人格來源是:第一,他是平民,因此能對人的各方面的生活都體驗過,都了解。第二,他是真實的平民,故不為世俗的矯揉造作的生活所欺所蔽。雖為女王所嘉許,雖結識貴族甚多,但毫不受其影響,能獨自超越。第三,他是自得的平民,故雖受苦,但不絕望,不激憤,依然冷靜。總之,他懂得生活,懂得人類存在的地位,所以能客觀,能寬容,能對人類沒有一點真正的恨與恥笑”。周先生這段話,把莎士比亞戲劇的核心性格說清了。這些等我們往後分析莎翁的戲劇時,會有深入的體會。

:那麼莎翁創作的第二個階段,應該是悲劇時代吧?

:是的。不過還是我們前面說過的,這個畫分相當的粗糙,因為莎翁的很多劇本,無法確定寫作年代。人們便把風格相近的作品歸為一類,從中找到能夠確認年代的作品為錨地,由此推論和畫分創作的階段。我們也就着這個路子往下講。其實這種畫分對欣賞莎士比亞戲劇意義不大。但我們還是稱這第二階段為悲劇階段。確實那些震鑠古今的大作,有幾部就出自這個時間段,1600-1607年。在這個階段,莎翁創作了三部以羅馬人物為主角的悲劇,《尤里烏斯·凱撒》《安東尼和克里奧佩特拉》《克利奧蘭納斯》。這三部戲都取材自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這三部歷史人物戲都寄託着莎翁對古羅馬精神的嚮往。三個劇中的主角都是失敗者,凱撒被刺;安東尼敗於奧古斯都之後與克里奧佩特拉一起被毒蛇咬死;克利奧蘭納斯是羅馬的叛徒,他投靠敵方福爾沃斯,但是在最後時刻他寬恕了羅馬,而被福爾沃斯人殺死。但在莎翁筆下,他們都如英雄般死去。這三個歷史人物的命運,在莎翁筆下熠熠閃光。再有就是四大悲劇,《哈姆雷特》《李爾王》《馬克白斯》《奧賽羅》,不用說,這是人類悲劇史上的巔峰之作。在這四部戲中,善惡之爭錯綜複雜,極端的邪惡吞噬掉良善,美德以悲劇收場。這些都反映出莎翁深入思考時,無法避免的悲劇感。《雅典的泰門》一劇更是猛烈批判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莎翁以泰門之口,痛斥那些受過他無數恩惠而又翻臉不認人的偽君子。他說,“泰門要到樹林里去,和最兇惡的野獸做伴侶,比起無情的人類來說,它們是要善良多了”。泰門說起黃金,“這東西只要一點點,就可以讓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在這個階段創作的幾部喜劇,如《一報還一報》《終成眷屬》《特羅伊羅斯與克瑞西達》也都有含淚微笑的意味。顯然,它們受到莎翁創作過程中那種悲劇氣氛的影響。

:有意思的是,莎翁創作的最後幾部戲劇,都充滿了幻想。

:這第三個階段,莎翁似乎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第一階段的輕鬆詼諧,經過第二階段的悲劇過渡,最後要解脫塵世羈絆,升上天國。這第三段的幾部戲都帶有傳奇性,似乎要給人生一個大總結。《泰爾親王佩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都有一個歷經千辛萬苦,最後善有善報,好人終得團圓的結局。莎翁彷彿辛苦一生、奮鬥一生,累了。他回到故鄉,銷聲匿跡。他寫下遺囑,為女兒們安排好財產繼承問題,然後安安靜靜寫他的天鵝之歌,可以說《暴風雨》一劇是他的天鵝之歌。在劇中,莎翁夢幻般地吟誦,“這島上充滿了各種聲音和悅耳的樂曲,使人聽了愉快,不會傷害人,有成千上萬的叮叮咚咚的樂器在我耳邊鳴響。有時在我酣睡醒來的時候,聽見了那歌聲,又使我深深睡去。那時在夢中,好像在雲端里開了門,無數珍寶要向我傾倒下來。我醒來,我簡直哭了起來,希望重新做一遍這樣的夢”。這幾句台詞生動描繪了生命暮年的莎士比亞的心情。偉大的心靈都摯愛這齣戲,它是貝多芬的最愛,當申德樂問他,d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31第二號的主題思想是什麼?貝多芬回答說,請去讀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由此,這首偉大的奏鳴曲便以《暴風雨》命名。好,我們大致勾勒了莎士比亞戲劇的輪廓,下面我們會詳細分析莎翁的一些作品,共同領略說不盡的莎士比亞。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