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柬埔寨:不光有吳哥石窟

發表時間:

2015米蘭世博會10月31日在意大利米蘭閉幕,如果說米蘭世博並不以場面和人群的規模獨領風騷,卻以其新穎獨到的糧食主題緊扣人心。在這個至今還有很多人挨餓的地球,未來供養上百億人的糧食從何而來?既要大規模生產,又要做到符合自然特性,不繼續損害已經被過度開墾的地球?這的確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也許,從這次米蘭世博的一些展館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一些並不太受人關注的國家,在這次展覽會上,卻向人們透視出一些可喜的前景。柬埔寨就是其中一個。

米蘭世博會柬埔寨主題展館
米蘭世博會柬埔寨主題展館 ©Eang Sokminh
廣告

柬埔寨參加米蘭世博以“米”為中心的主題展館,通過“大米,一種源自傳統深厚的農耕文明的農業文化”這一主題,柬埔寨希望不僅向參觀者展示本國悠久的種植大米的傳統、歷史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也希望展示出這樣一種前景:未來,這個國家在國際食品安全領域所能扮演的角色。下面的描述是法廣柬埔寨 部記者 Dyna Seng 的現場觀察:

熱愛自己的文化和傳統,柬埔寨為米蘭世博會選擇了“大米,一種源自深厚的農耕傳統的文化”這一主題,柬埔寨藉此希望世人不僅僅知道這個國家的悲慘歷史,璀璨的文化,同時希望世界能夠知道這個國家在生產大米方面所獨有的食品安全技術。

稻田環繞,如同一面鏡子般的水池襯托出風格獨異的柬埔寨展館。柬埔寨是四個聯合展出的生產大米的國家之一,其它三國分別是老撾、塞拉利昂,緬甸。柬埔寨懂得:應把本國的歷史與農業文明結合起來向世人展示。參觀者從模仿吳哥石窟的大門進入,走入第二展室後,突然發現一片人工稻田,一群男人和女人正在水田裡收割稻穀。在這幅風景旁邊,陳列着一系列柬埔寨出產的生物農產品:棕櫚糖,花椒,茶葉,米酒…當然,所有這些產品都不能離開大米。再往下看,參觀者可以欣賞農人們使用 的農具和設備:犁、臼,以及收割後成捆的稻桿…

穿着一身靚麗民族傳統服裝負責解說的女士對這次展出成功很感滿意。她告訴我們,許多參觀者進館之前,竟然不知道柬埔寨還是一個產米大國呢。有些參觀者甚至不知道還存在着有一個名叫柬埔寨的國家。看過展館後,有的產生了想在不遠的將來去柬埔寨度假的願望。據她說,柬埔寨主題展館接待的訪問者遠遠超過主題展館組織者的期望,在五個月的時間,到展館的參觀者多達160萬人。展館所有的綠色食品、說明書統統買掉,送光。

柬埔寨展館負責人迪納先生告訴我們,能夠到米蘭參加這麼大的展出,是一個向全球在商業、經濟、旅遊等領域展示柬埔寨能力的絕好的機會。他說,柬埔寨在這些領域做了大量投入,既支撐了經濟增長,又增加了就業機會。柬埔寨自身的生存,多虧種植大米,也多虧了一種強烈的雄心 在出口領域成為重要的行動者,以此為改善全球的食品安全做出貢獻。

他解釋說:“米蘭2015世博會的主題是“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柬埔寨選擇把滋養與文化結盟,因為外界主要熟悉吳哥窟,但不了解柬埔寨獨特的高棉烹調。在柬埔寨,大米是所有食品的基礎,政府希望從2015年起,大大提高大米出口。同樣,從另外一方面看,參與世博會,也向外界展示了柬埔寨的潛力”。

在展室右邊,離犁不遠的地方,我們碰到了柬埔寨青年農民的代表---薩瓦,薩瓦是塔克人,她擁有一小塊土地。她呼籲年輕一代投入到農業中來,種植五穀,供養不斷增加的人口。

在熙熙攘攘的參觀人群中間,她自豪地向我們解釋她的職業:“整整一年間,我輪番種植稻穀種植蔬菜,我種的都是綠色植物,密度大但是家庭式的。在地里工作的人,一定要尊重土地。我不使用化學產品。我用植物肥料滋養我的土地…綠色種植,尊重大地和自然,選擇多種多樣的種子,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

對氣候變化心知肚明,明白應對之法是必須要發展可持續食品工業,柬埔寨不斷尋求改善農業生產技術,灌溉技術,開發和提升農業。除了向訪問者介紹本國的文化遺產,柬埔寨希望與其他生產大米的國家交流經驗,推廣包括大米在內的產品。你可能不知道,柬埔寨生產的大米已經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球最佳大米。

(安德烈編譯)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