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朱曉琳:上海銀樓作者巴黎國際書展訪談

發表時間:

周六(22日)是巴黎凡爾賽門第34屆法國巴黎國際書展的第二天,本台(法廣)現場直播為聽眾朋友採訪了本屆書展主賓城市--- 上海的17人組作家團隊中的朱曉琳女士 ,請她談談她的創作生涯及作品。

上海作家朱曉琳在巴黎國際圖書展法廣直播展台  2014年3月22日
上海作家朱曉琳在巴黎國際圖書展法廣直播展台 2014年3月22日 圖片: RFI
廣告

法廣:您的小說素材很多是取自校園內人物的故事,冷靜旁觀,描寫貴為本當知書達理的大學殿堂,卻仍布滿了為權力的明爭暗鬥。小說出版後受到矚目,但你這種揭露校園負面故事的小說寫作是否會引起同圈子裡人的不滿及批判,或是對號入座後對你退避三尺、保持距離、以測安全,畢竟同事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有可能是您觀察到對象,可能寫進您的書里去,您有這方面的困擾嗎?

朱曉琳:不會有,因為我自己本身非常熱愛中國的大學校園,最近二十幾年來都是在法國或中國的大學裡度過的。只是我看到大學校園裡有一些不太好的風氣,或說是缺陷,我是帶着非常熱愛它的心情,希望它能夠愈來愈好的心情去寫它的,並不是單純只為了揭黑、指責它。我的出發點及寫作的目的,應該是想讓大學校園變得更純潔,更美好。
至於是否有同事對號入座,我想應該是不會的。因為小說的本質本身就是虛構的,每個作家筆下的東西總歸有一些生活原型。但是我在做的時候會盡量地做到避免會被別人對號入座。我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
另外,我單位的同事看過我的小說之後,大部分都會會心一笑,倒是沒有讓我感到有一點比較難堪,或者因此與我的關係有什麼不好,沒有! 我覺得我繼續生活在原來的氛圍之中,還是很好的。同事們覺得我有一點了不起,他們對我說:“我們每天看到的東西,一點也沒有想到要把它寫出來,你把它寫出來了,我們也是覺得很好。”不過,同事們說,確實有這樣的缺點。

13:51

特別專題2014年3月22日

珍妮特

 

法廣:您的小說很多是以法國為背景,第一部小說也是法國為背景嗎?

朱曉琳:我以前寫過一些短篇小說,微型小說,但比較正式寫中篇或長篇小說,是從法國回中國以後,我大部分的小說是寫法國的生活。因為法國生活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而且當時出國留學的人比較少,回國的就更少。所以我寫的法國背景小說,一下子被別人有陌生化的感覺,有新鮮感,受到讀者歡迎。這種歡迎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動力,就愈寫愈多,彷彿把我儲存在腦子裡的那些素材一下子都寫掉了。那時,我差不多每年都可以寫三十幾萬字,那是一個高峰期。
法廣:你當初怎麼會到法國來的呢?
朱曉琳:我原來是公務員,在外事部門工作,是有一個公派的機會到了法國。其實我來法國前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去美國,一個是來法國。可是我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法國,因為我從小就嚮往到法國來,其實那時,我一句法語也不會說。可是我來了之後,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何不到大學裡再去念一點書呢?我主要是到魯瓦大區,一個交換的工作,在里昂Ecole Centrale de Lyon 教漢語,然後我同時在里昂二大開始讀書。

法廣:您的第一篇長篇小說是哪一部,還有請您談一下你的小說“永遠留學”,這是你法國留學日記的一部分嗎?

朱曉琳: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夕陽諾曼底”,“永遠留學”是中篇小說,其中有一篇是寫日本人的故事,以這篇的名字用在這本書的命名上。裡面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國際題材,有一些是外國人在中國的故事,有一些是, 中國人在外國的故事。

法廣:您的許多小說都是取校園文學的題材,您的讀者群是一大學生為主嗎?

朱曉琳:我的讀者群是大學生及一些年輕人。在我寫出來這些小說後,我收到很多年輕的讀者,不認識的陌生人寫信給我,經過各種方法把信轉過來,然後在網上發表他們對我作品的看法,大概是我小說裡面的故事與他們的生活比較接近,比較受他們的歡迎,以年輕讀者為多。

法廣:現代人都喜歡花時間上網,您認為有人會花長時間看長篇小說嗎?有銷路嗎?長篇小說還可以寫嗎?

朱曉琳:好的小說還是有人看的,我最近寫的兩部小說,一部長篇小說叫“缺氧”,一部叫“法蘭西橋”。在網上有人自發地為我轉載,轉載到最後,北京有一個很大的影視公司,他們的老總就跟我說,他們要向我買電視或電影的改編權,他們也是從網上得到的。所以好的小說還是有人要的。如果你出版的只是雜誌,或是一本紙張的傳統媒體出版方式,如果真的是好作品,還是會被讀者放到網上去,還是會受歡迎的,這點我有信心。
 

法廣:談一下你寫得上海銀樓,也就是鳳祥和老字號銀樓的故事,是你第一部一上海為背景的小說嗎?
朱曉琳:
它可以說是我寫老上海的唯一一部小說。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是我親戚家的一個故事,我聽了很多年,放在心裡差不多有20多年了。有一天,我就想把它寫出來。這是我自己覺得最滿意的一部長篇小說。
法廣:我看了一下你的小說,讓我想到張愛玲與白先勇的作品,您以前喜歡他們的作品嗎?我覺得色彩很相像。
朱曉琳:還我對他們的小說很有興趣,色彩相像,我倒沒有刻意去模仿他們。但是我對白先勇及張愛玲的小說,在我還沒搞創作之前,我就是比較喜歡他們的小說,從欣賞的角度喜歡。
 

法廣:寫書,還得能出版,有人寫了一輩子,可能都難找到出版商替他出書。您在這方面的經驗是什麼?

朱曉琳:我一般沒有出版的困難,一般都是出版商來找到我,而不是我去找出版商。我也不認識什麼人,什麼出版商,有什麼關係。有人替我出版,我覺得受寵若驚,這方面比較順利。
 

法廣:您的作品中有哪些已經翻譯成法文,在法國銷售的情形如何?讀者的反應呢?

朱曉琳:我的小說“巴黎黑與白”是天津出版商替我弄到法國去的,銷售情況我不太清楚。還有,我最近出了一個英文版小說,是紐約的一家出版社替我出書,也帶到本次書展中。
 

法廣:您留學法國,那麼法國的生活環境及體驗對您的寫作有何影響?

朱曉琳:是有比較多的影響,因為我在法國的生活與我在上海的生活完全不一樣,一種刻骨銘心的不一樣生活,在法國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我都一一把他們記下來。我從法國帶回中國五本日記,每一天的都日記都在,我五年的日記全部都帶回中國。所以,那些可說是我永遠寫不完的題材吧。
 

備註:

朱曉琳出生於上海。九十年代初留學法國,獲法國里昂第二大學現代文學碩士學位,現在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教師,也是上海作家協會簽約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中篇小說集《永遠留 學》《巴黎黑與白》《法國故事》《情人港咖啡》四部;長篇小說《夕陽諾曼底》《再見,法國梧桐》、《萊茵河流過來》《上海銀樓》《大學之 林》《法蘭西橋《魁北克磁場》《法國藍•中國紅》八部。

朱曉琳曾經獲得中國全國微型小說三等獎以及《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中篇小說獎。
身為上海作家協會簽約作家的朱曉琳2006年出版了《大學之 林》,其中的“享受心安理得”一文被選入中小學生教材。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