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歐洲思想文化長廊

憲政制度的故鄉英國:詩人蔘孫彌爾頓之一 詩人的成長

發表時間:

「提要」 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 - 1674),英國詩人群雄中的巨人,爭取思想自由的鬥士。作為詩人,他創作了《失樂園》、《復樂園》這樣雄渾壯闊的史詩。作為鬥士,他為出版自由奮力疾呼,為誅殺暴君挺身力辯。他創作詩篇,他自己的生活就是一首詩。他的功業是對“詩人何為”這一世紀之問的最好回答。

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 - 1674),英國著名詩人,《失樂園》作者。
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 - 1674),英國著名詩人,《失樂園》作者。 © 網絡照片
廣告

問:彌爾頓在英國詩人中地位獨特,這是為什麼呢?

答:那是因為他一身兼兩任,既是偉大的詩人,又是捍衛自由的鬥士。在1640年英國革命中,他衝鋒陷陣,甚至不顧惜自己的身體,在眼病已惡化的情況下提筆上陣,駁斥歐洲保皇勢力對誅殺查理一世的詛咒,竟至雙目失明。之後,他憑藉翻江倒海的詩才,口授詩行,創作了《失樂園》、《復樂園》等偉大詩篇,他的絕筆之作《鬥士參孫》恰恰描繪了一個雙目失明的勇士,彌爾頓似乎是以他為自己的樣板和寫照。所以我稱彌爾頓是“詩人蔘孫”。彌爾頓的家族並不顯赫,他爺爺是彌爾頓大教區一個富裕的自耕農,這個教區離牛津不遠,所以彌爾頓的父親在牛津讀書並且皈依了新教,結果那位堅守舊教的老人竟然把兒子趕出了家。由於這個離開家鄉來到倫敦的青年為人正派,守信用,很得人信任,朋友們便幫助他開了一家公證人事務所,它開在倫敦奇普賽路,標誌是一隻展開雙翼的雄鷹。詩人1608年12月9日就出生在這裡。彌爾頓自己敘述他的幼年時說:“我出生於倫敦,父母都是敦品重德的人,父親為人正直不苟,母親是個貞淑安靜的婦女,尤以樂施好善聞名鄰里。我從孩提時起,父親就決定要我讀書習禮,而我也能勤懇就學。十二歲以後,總是讀書到深夜,後來證明這是第一件有害於我眼睛的事情”。

問:這幾句自述我們就能看出,彌爾頓是個勤奮好學的人。

答:是的。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有極其深厚的學術修養和知識儲存,而且我們也能知道他後來四十歲上下就雙目失明的原因,十幾歲的孩子每天苦讀,夜裡也不休息,那時照明的只有蠟燭和煤油燈,孩子的眼睛尚未完全生長成熟,這種超出常規的用眼,當然會留下後患。彌爾頓有兩篇少年時的文字流傳下來,那是他翻譯的《聖經·詩篇》第六十四和第八十六篇。這兩首詩一首是譴責那些陰險作惡的人,“他們磨舌如刀,發出苦毒之語言,好像瞄準了的箭要在暗地裡傷人”。另一首則是向耶和華祈禱並請求神的庇護,“耶和華啊,求你留心聽我的禱告,垂聽我懇求的聲音,我在患難之日要求告你,因為你必應允我”。從他少年時選譯的這兩首詩篇中,我們似乎能看出他嫉惡如仇和篤信上帝的秉性。在他十六歲那年,他考取了劍橋大學,但學校的那套繁瑣無聊的課程完全不對這位天才詩人的胃口,特別是彌爾頓閱讀範圍極廣,可學校的導師硬性規定的閱讀書目卻死板、枯燥,他抱怨說,這些書只為了將來寫些八股文章。為此他和導師發生了衝突,以至學校不得不給他更換導師。他後來順利獲得碩士學位。彌爾頓人生得英俊瀟灑,風度翩翩,又才識過人,親切溫和,結果得了個綽號“基督學院的淑女”。1632年,他離開讀了七年書的劍橋大學,回到他父親退休後居住的一個叫霍頓的小村子,這裡環境優美,長林豐草,綠野如茵,在這裡他悠然南窗,隨意讀書,爆發出淋漓的詩情。其實他最早寫詩的時候才十幾歲,那首最為人喜愛的《五月晨歌》就作於1628年5月1日,詩中唱道:“晶瑩的晨星,白晝的前驅/舞蹈着從東方帶來伴侶/百花的五月,從它綠色的懷中灑下/金色的報春和淡紅的櫻草/富麗的五月,你激起/歡樂、青春和熱情的希望”。這幾行詩表達了一個青年昂揚向上的蓬勃朝氣。在霍頓居住時,他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雖然年紀尚輕,可已經心雄萬夫。在給劍橋同學的信中,他寫道:“一個好的打更人會告誡說,黑暗時刻正在消逝,而我對人生的看法依然朦朧。但我知道,我的用武之地就在眼前”。

問:他心目中所要仿效的人是誰呢?

答:從他的詩集中我們可以看出是莎士比亞,因為他最早刊印的一首詩是《莎士比亞碑銘》,詩開篇就是一句,“我的莎士比亞,他的遺骨自有光輝”。隨後,他力陳莎翁的功績無可比擬,詩中說,“何必築起金字塔,尖頂高聳星?/你,偉大的‘榮譽’後裔,‘不朽’之所生/何必這些低劣的東西來彰顯你的聲名?在我們驚奇的讚歎里/你早已豎起一座永久的紀念碑”。在彌爾頓心中,莎士比亞的不朽遠超金字塔。二十歲出頭的青年認準莎士比亞的偉績,這個青年的志向又何其遠大。彌爾頓傳的作者馬克·帕提森對彌爾頓的一生勾勒了一個輪廓,在他看來,彌爾頓的一生是一部三幕戲劇,第一幕是他幽居霍頓,在安寧平靜中讀書思考的時代。在這一幕中,彌爾頓貢獻了《沉思的人》、《愉快的人》和音樂劇《科馬斯》、長篇哀歌《黎希達斯》。第二幕是彌爾頓投身政治,那時他充滿激情,撰寫政論文章,如同吹響戰鬥號角,這個時期他貢獻了《論出版自由》、《為英國人民申辯》及許多抨擊暴政和宗教仇恨的小冊子。第三幕是他從戰場上退下,遍體鱗傷、雙目失明,孤獨貧困地蟄居一隅,但此幕卻是最崇高壯烈的一幕,他貢獻了《失樂園》、《復樂園》和《鬥士參孫》三部巨著,在混亂的世界中巍然挺立。

問:你所引的《五月晨歌》詩意清麗,是他人生大戲第一幕時心之所在吧?

答:是的。彌爾頓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就是欲作詩,先做人。一個詩人的生活本身就應該像一首詩。這個詩不單指一首精美的詩歌,而是指一個詩人的心懷與追求,詩人以此創造一個詩的世界。什麼是詩的世界?德國大詩人荷爾德林曾表述過他心中詩的含義:“人詩意地居留於地球”,這個思想後來成為存在哲學家海德格爾不斷思索的一個意念。當我們平常使用詩這個字時,心中自然湧出人生在世一切美善的事物,不僅僅是良陳美景、賞心樂事,更有熾熱的愛情、堅貞的友誼、美妙的幻想、永恆的正義,這就是說,我們會將人類生存的理想境界稱為詩的世界,唯有人能想象和創造這種超越性的世界,因為有詩的超越性的世界,我們才能體會現實世界中那些邪惡、醜陋、兇殘、不義的東西,才會去努力改造與消滅它們。彌爾頓的一生,就是以詩意的存在揭去遮蔽人的本真生存的幕布,讓生存的真意,那種理想性的可能生存展現出來。在這樣一個展現的過程中,他是詩人,但首先是一個道德意義上的人,一個詩意地居留於現存世界的人。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