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歐洲思想文化長廊

憲政制度的故鄉英國 莎士比亞的社會戲劇 《雅典的泰門》(下集)

發表時間:

「提要」 泰門輕信人性的良善,友誼的牢固,社會的互助,以為自己對他人的慷慨自然會換得同樣的回報。當他明白這只不過是他的幻想時,他走向另一個極端,棄絕人類社會,詛咒一切道德準則。其實,他的輕信是因金錢而來,當金錢棄他而去,他也棄社會而去。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Wikimedia Commons
廣告

問:看來莎士比亞要通過泰門與雅典人的關係,揭示人的道德同金錢的關係。

答:對,這正是發生在泰門身上的變化,顯示出那隻操縱人的命運的手,一隻看不見的手。但是莎翁對泰門這個人是既同情又批評,因為莎翁不相信道德會徹底被金錢掌控,而泰門從峰頂跌入谷底的遭遇,恰恰因為他自己的行為是靠金錢推動的。在泰門離開雅典遁入山林時,莎翁給了他一個宣洩的機會,讓他痛罵雅典人。在這段宣洩憤怒的咒罵中,泰門幾乎把所有的道德準則、社會規範徹底顛覆。富人要去做娼妓,子女要忤逆父母,奴才蠢人要坐上元老的位置,欠債的人要割斷債主的脖子,僕人要盜竊主人的財富,因為主人不過是借法律名義殺人越貨的大盜。陷入瘋狂的泰門希望,“孝親敬神的美德,和平公義的正道,齊家睦鄰的要義,教育,禮儀百工的技巧,尊卑的品秩,風俗習慣,一起陷入混亂吧!”他甚至要天上神明把雅典徹底毀滅,把他的仇恨擴展到全人類。我認為,莎翁的這段安排顯然受《聖經·舊約》中神滅索多瑪的啟示。因索多瑪的人對天使作惡,神要滅掉全城。但亞布拉罕為索多瑪求情,他問耶和華,“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假如城裡有五十個義人,你還要剿滅那地方嗎?不為城裡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他的人嗎?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莎翁隨後的劇情安排,彷彿是聽了亞布拉罕的這一問,所以他留下僕人佛萊維斯,讓他的忠誠抵消泰門對人類的詛咒。

問;這個僕人不僅忠誠,而且很有見地。

答:是的。當其他僕人說,“我們的大船已經漏了水,我們這些可憐的水手站在沉默的甲板上,聽着海濤的威脅”。佛萊維斯馬上說,“各位好兄弟,我願意把我剩餘的幾個錢分給你們,今後無論在哪個地方見面,為了泰門,我們仍然是好朋友。讓我們搖搖頭,嘆口氣,悲悼我們主人家業凋零。記着,我們可都是見過好日子的人哪!”隨後,莎士比亞借佛萊維斯之口,講了一段和泰門對雅典的詛咒完全不同的話,“財富既然只替人找來困苦和輕蔑,誰還願意擁有巨資呢?誰願意在榮華的夢裡,相信那些虛偽的友誼?誰還會貪戀那些和趨炎附勢的朋友同樣不可靠的尊榮富貴?誰想得到,一個人行了太多的善事,反而是最大的罪惡!”這個僕人就是亞布拉罕和耶和華爭執的那一城中僅有的好人。在莎翁心中,人類中儘管有許多值得毀滅也應該毀滅的惡人,但有着一絲善的留存,人就可以和上帝爭論義與不義的問題。佛萊維斯接著說,“我們最親愛的大爺是一個有福之人,卻反而成為最倒黴的一個人。他氣不過這些忘恩負義的朋友,才一怒而去。既沒有攜帶活命的糧食,也沒有可以變換衣食的財帛。我要追尋他的蹤跡,只要我手中還有一點金錢,我仍然是他的管家”。

問:佛萊維斯既是局外人,又是局內人。他有預見,知道這些圍繞泰門的人,都是些勢力小人。一旦泰門失勢,他的行為卻很高尚。

答:是的。我想莎翁塑造這麼一個形象,就是要給人的善良留下餘地,讓人們相信,再邪惡的地方,也有良善的光。但是,他繼續借泰門之口,對社會展開尖銳的批判。泰門此刻已經離開城市,躲進山林,住在岩洞里。這時,他才反思自己的行為。現在他認為,現實的世界是一個是非顛倒、美醜不分、貴賤相混的地方,因為,“每一個按照財產多寡區分的階級,都要被次一階級所奉承。博學的才人,必須向多金的愚夫鞠躬致敬。在我們萬惡的天性中,一切都是歪曲、偏斜的。讓我永遠厭棄人類的社會吧”。但是就在他刨地想找些根塊來充饑時,卻無意間挖到了一堆金子。於是他對着金子講了一席話,這段話被無數人引用,成為批判金錢萬能社會的名言,“這是什麼?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這東西,只要一點點,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這黃色的奴隸,可以使異教聯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詛咒的人得福,害着癩病的人為眾人所敬愛。它可以使竊賊得到高爵顯位,和元老分庭抗禮。可以使黃臉的寡婦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榮讓身染惡瘡的人見了也吐,但有了這東西,也會恢復三春的嬌艷”。

問:這通話,可是把金錢萬能的形態,說得淋漓盡致。

答:確實。馬克思就引用這段話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但這些憤怒之言,並不能揭示商品社會的運行規律。金錢在一個社會中如何起作用,反映的是一種社會制度的性質。金錢是社會經濟運動的工具、潤滑劑,但如果一個社會奉行弱肉強食、贏者通吃的叢林法則,金錢確實可以成為作惡的工具。莎士比亞借泰門之口揭示了真相,後世的社會改革家則不斷努力去創造一個更公平、更有人類關愛的社會。隨後,莎士比亞安排那個哲學家艾帕曼特斯來看泰門。這兩個人的對話是一場哲學交鋒。他們討論的問題是,泰門遁入山林的意義是什麼?艾帕曼特斯一針見血地指出,泰門遁世的原因並不是他真明白了人世的弊端和林間泉下生活的真實意義,因為泰門的憤世嫉俗不過是“一時的感觸,因為命運轉移而產生的懦弱的憂鬱”。你泰門生氣的原因,是那些背叛你的人如今“還穿的是綢緞,喝的是美酒,睡着溫軟的被褥”,所以你“不要裝出一副罵世人的腔調,害得這些山林蒙羞”。哲學家認為,你要願意回去恭維那些背叛你的人,你或許還會發財,繼續和他們成為一類人。你的財富不過繼續讓惡棍享用罷了。哲學家要點明泰門的遁世,是因為受了委屈要發泄,給世人看也給自己看。但他並沒有明白,自己慷慨待人的原因,不過是借金錢的實力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和那些佔了他便宜又背叛他的人,骨子裡是一回事兒。所以哲學家說,“山野中的寒風,不會烘暖你的襯衫,蒼苔的老樹,不會追隨你的左右。冰冷的溪水,不會給你煮好湯粥”。

問:哲學家的意思是不是在說,泰門人在山林,心卻仍在雅典?

答:是的。泰門的回答證明了這一點,他嘲笑這位哲學家,你從來就是個窮文人,命運從未照顧過你,而自己卻曾隨心所欲,享受過浮世的歡樂。他自己坦白說,“無數人像葉子依附橡樹一般依附着我,可經不起東風一吹,便落下枝頭,剩下我赤裸裸的樹榦忍受風雨的摧殘。像我這樣享過福的人,一旦接受這種逆運,才是一件難堪的重負”。但是,當雅典的元老知道他又有了黃金,便來請求他回到雅典去保衛雅典時,他終於明白,他這個人只是被人看作金錢的替身。此時,老僕人佛萊維斯找到了他,他向泰門表示,不管老主人是富是窮,自己會一生為這個待人慷慨善良的老人服務。泰門感謝了老僕人,轟走了雅典元老,並最終為自己在海邊修好了墓穴,寫下墓誌銘,表明自己棄絕塵世、葬身海濱的意願。莎翁讓看到泰門最後歸宿的人說,“高貴的泰門死了,對他的記憶將永留人間”。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