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歐洲思想文化長廊

文藝復興巨人的時代 巨人中的巨人達芬奇童年 一個心理學之謎 (下集)

發表時間:

「提要」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和他的童年經歷有關嗎?再有,這個神秘的微笑和達芬奇的同性戀傾向有着何種共同的心理基礎?弗洛伊德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盧浮宮『達芬奇』展覽招貼 © Musée du Louvre Service de presse
盧浮宮『達芬奇』展覽招貼 © Musée du Louvre Service de presse © Musée du Louvre Service de presse
廣告

問:弗洛伊德解釋達芬奇的藝術創作,似乎總離不開他的童年經歷。

答:是的。弗洛伊德是把達芬奇的童年經歷當作他的精神分析學的一個範例,他堅信自己找到了解讀達芬奇密碼的鑰匙。但他的這個堅信,其實引起很多質疑。我們不談這些質疑,只把弗洛伊德的解釋告訴聽友們,讓聽友們自己去作判斷。上次我們講到達芬奇的那條筆記,在弗洛伊德看來,達芬奇記下的這個夢,實際上是以變形的幻想,透露出他潛意識中的戀母情結。但他進一步分析,這個潛意識中的心理動能,也可以解釋達芬奇的同性戀傾向。他根據自己從醫的經驗斷言,“在我們調查的所有男性同性戀中,在童年早期,都對一個女人,通常是他的母親,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性依戀。雖然這種經歷後來被忘卻了,但是這種依戀在童年時期被母親太多的溫柔所喚起或受到鼓勵,後來又隨着父親在童年生活中的隱退而得到加強”。事實上,達芬奇確實是一位同性戀者,他一生身邊圍繞的都是漂亮男孩,他曾招收過幾個學生,但大家公認,他取學生不是因為他們有繪畫才能,而是他們形體、容貌一流。

問:在弗洛伊德時代,同性戀還是被當作一種性倒錯、性反常,需要加以治療。

答:對。不過隨着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在許多國家,同性戀已不再被當作疾病,而被當作個人的天然權利。在這個轉變中,弗洛伊德本人貢獻不小。弗洛伊德從他自己治療的同性戀病人中,發現了一些共同的心理模式。他發現,凡是有戀母傾向的同性戀,“在無意識中保留了記憶中對母親的印象,由於壓力,他把對母親的愛,保留在潛意識中,並從此保持着對她的忠貞。他似乎在追求男孩子,想成為他們的情人,但實際上他只是想借用這種方式來逃避其他的女人罷了,因為這些女人有可能會導致他對母親的不忠”。有意思的是,弗洛伊德在達芬奇的筆記中,發現了兩份賬單,一份是1493年,達芬奇的母親去米蘭看達芬奇,在那裡得了重病,不久去世。達芬奇詳細記下他為母親治病和葬禮所支付的費用,共126弗洛林。在當時那是一筆相當鋪張的費用。另一張是他為他的學生購買衣物的賬單。弗洛伊德解釋說,這兩份賬單透露出,達芬奇對母親的愛戀與對同性對象愛戀之間的錯綜情感。他的結論是,由於達芬奇的戀母情結而使他成為了一個同性戀者。

問:這只能是一個精神分析師的結論,一般人恐怕看不出來。

答:當然。精神分析學家看到一個現象,就想知道這背後的深層的心理原因。而普通人則只關心事實本身,他們沒有尋根探源的衝動,這就好比醫生眼中,人人都有病。但是探討藝術家的心理活動,對理解他們創作還是有意義的。所以弗洛伊德相信,藝術家能夠通過自己創造的作品,來表達最隱秘的、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的心理衝動。“這些作品深深打動着對藝術家完全陌生的人們,他們在觀賞藝術品時,會受到感動,但不清楚這種感動從何而來”。他挑選了《 蒙娜麗莎》這幅畫來解答這個問題。他說,“任何一個想起列奧納多油畫的人,都會想到,一個獨特的、令人沉醉而又神秘的微笑,他將這一微笑魔術般地附在了他畫中的女性形象的嘴唇上。這微笑停留在那既長又彎的嘴唇上,成了作者的藝術特徵。這個微笑需要解釋,它也確實得到了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是沒有一個令人滿意”。弗洛伊德分析的着眼點和旁人不同,他並沒有把眼光局限在蒙娜麗莎這幅畫中,而是指出,在達芬奇的另一幅名畫《聖安娜與聖母子》中,聖母瑪麗亞的母親聖安娜,有着和蒙娜麗莎同樣的迷人的微笑。而且,聖安娜和聖母瑪麗亞在畫面上的形象完全不像母女,兩人幾乎沒有年齡差別,完全是姐妹。弗洛伊德斷定,這聖安娜與聖母瑪麗亞的形象,就是達芬奇童年記憶中的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母卡塔里娜,另一個是繼母阿爾貝拉。而且在畫面上,聖安娜與聖母瑪麗亞的形體,糾纏在一起,根本無法拆分成單獨的個體,這正是達芬奇童年記憶的反映。弗洛伊德根據他當時掌握的材料斷言,“達芬奇的非法出生,剝奪了父親對他的影響,直到他五歲為止,他只能沉浸在母親的溫柔之中。母親的親吻,使他過早達到了性成熟。嘴的性感帶得到了重視,並且從此再沒有放棄過”。

問:這個判斷的證據,還是那個達芬奇記下的夢嗎?

答:是。正是達芬奇自己記下的那個猛禽用尾巴敲他的嘴的夢,讓弗洛伊德相信,達芬奇的口腔快感區促使他保持了對母親的固戀,並把這種本能升華為藝術。這是第一個證據。第二個證據,就是大家公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個被弗洛伊德指出的存在於達芬奇的一系列作品中的微笑,更被斷定為童年記憶的復活。達芬奇創作蒙娜麗莎的時間,現在被考證確定為1503年。在創作這幅畫的前幾年,他幾乎把全部經歷都投入到研究各種各樣的機械上。根據弗洛伊德的推測,他之所以答應為一位富商的妻子繪製這幅肖像,是因為他難得碰到了一位婦女,喚醒了他對母親的記憶。此刻,母親已經去世將近八年了,弗洛伊德說,“他碰到了一位婦女,他喚醒了他對母親迷人的、充滿了快樂和性感的微笑的回憶,在這個被喚醒了的記憶的影響下,他重新獲得了他在開始藝術創造時的動力。他創作了《蒙娜麗莎》、《聖 安娜與聖母子》以及一系列以神秘的微笑為特徵的畫,在他最原始的性衝動的幫助下,他再次體驗了征服藝術障礙的快樂”。

問:我認為,弗洛伊德的解釋,只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推測。

答:是的,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認這一點,並且他也知道,很多人不同意他的解釋。不過從他的這個解釋開始,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大藝術家的創作,現在已經成為分析藝術作品的常見方法。問題在於,你掌握的材料夠不夠。我個人認為,從一個醫生觀察病患的角度,絲毫的癥候都有意義。問題是,我們能把達芬奇這種奇才當作精神症研究的對象嗎?不過,弗洛伊德在他的名著《性學三論》中,確實斷言,每個人都多少有點性變態,只是它會被理性壓抑,在一個社會認可的範圍內活動罷了。我想這話很可能有相當的真理性。好,我們今天先談到這兒。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